很多年前,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是一个留着长发的印第安人,脸上涂着油彩,赤裸上身,跪在地上吹奏《最后的莫西干人》,这是一首印第安人的名曲,它以反抗殖民者为主题,曲子悠扬动听,又充满神秘感,我一下就被迷住了。我想象着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以外,在茂密的森林中,在巍峨的雪山上,有一群人仍然保持着古朴的生活方
“让人看破生死”的说法貌似有些夸张,这一功效主要来自于两本书漫长的时间线。这两部小说所描述的内容,都跨越了近百年的时间。《百年孤独》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其中第一代乌尔苏拉死的时候都已经110多岁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写了鄂温克族七代人的故事,文中的“我”已经93岁了。一百年间出现
一个又一个部落中鲜活的人物都逐渐在书中离开,密集程度让读者直接感受到生命无常的震撼,人都要回归大地,和所爱告别,纵使千般不舍万般遗憾。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更能体现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灵性和神性,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每一次萨满唱出的神哥,都仿佛就是天地间的心声,直抵心灵。鄂温克族炽烈甚至刚烈的爱情也让人深
合上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好的作品总是让你欲罢不能,没有续集可看,就去搜索相关的知识,如鄂温克族现状、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最后一位萨满等等……这本书一开篇,我就已经爱不释手,女作家独有的细腻而感性的笔触,把一幅又一幅神秘而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老酋长女人那深奥却令人回味的叙述引人深思:“几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因为董宇辉的推荐而爆火,很多人买来拜读,而我也在近期的书单里增加了这本书。这本书是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
一场小小的春雨,夹着雪,让已回暖的天气乍寒,我坐在被窝里,朗读着这部鄂温克的史诗。没错,是朗读。最近受闺蜜的影响,我爱上了这样的看书方式。不知道我这个笼子的隔音是否足够好,我的读书声有没有扰到邻居。我读得磕磕绊绊,毫无感情可言。纵所周知四川人的“l”,“n”不分,而在鄂温克,女孩被叫作“乌娜吉”,女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里独白。这位年过九旬的老妇人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她回忆了一生,从女孩到暮年。这篇小说的就像一阵清风,像绵绵细雨,吻向我内心平静的湖面,荡起阵阵感动的波澜。迟子建用清新隽
阳光明媚的日子,正适合读书。一边晒太阳,一边品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书的文字特别地美,让人如沐春风。不由感叹迟子建的文笔真好啊!文笔细腻,感情丰富,让人如临其境。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镜子里反射着暖
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放在书架上吃灰好几年,起初觉得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原始、久远,让我难有代入感,每次展开几页,就有些艰难继续往下读。昨天,闲来无事尝试着一鼓作气读完,结果,被书中的好几处情节,哭得不能自已。书中的“我”是一个年迈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也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她轻声细诉着这个民族的
灵魂和身体,总得有一个在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去旅行的时候,静心阅读一本好书,跟着书中的主人公,感受路途的曼妙风景和人生百态。带来的感触和愉悦,不亚于达成一次蓄谋已久的旅行。最近让灵魂自由漫游的书,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矛盾文化奖获奖作品”、“董宇辉再三强烈推荐”、“鄂温克族人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