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为自己建造一座避难所,于人生的种种不幸中获得庇佑。且不说沉浸于书中描绘的悠长跌宕的历史和浩瀚壮阔的星河,“我”之悲喜瞬间变得遥远而渺小;就是在日常早晚高峰拥挤逼仄的地铁上,一本好书也能随时隔绝喧闹,将我引入另外的时空和心境。
如何在茫茫书海中,找到切合当下的自我的避难所?不妨让这本《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伴随左右。这是一部小说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伴随自我成长的“一千零一夜”。这部书由158位文学研究专家组成的团队起草,遴选了12个世纪以来的1001部文学作品,按照作品出版的时间顺序编排,各部作品均包含原名与译名、初版信息、作者生平、内容概要、简要评论等。除了文字介绍,这部书更不吝油墨,收录了600余幅作家肖像、图书封面和相关配图。浏览了小说的内容后,再花上几秒钟去凝视画面,又多了一层更为直观的感触。
当我苦于每日的朝九晚五,想感受别样的生活时,或许可以跟着这部书的指引,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带我到虚构的马孔多小镇,去体验一部神秘而色彩绚烂的史诗;或是随着史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借助他细腻的笔触和惊人的心理洞察,深入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体验那焦灼和欲望的狂澜。
在伊莎贝尔·斯泰瓦·赫尔南德斯拍摄的这张照片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似乎感受到了这部名著给他的压力。
当我厌倦于尘世的当下,想把目光投向星空和未来,不妨随着这部书,去寻找那些不容错过的经典科幻巨著。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描绘了银河帝国恢宏壮阔的兴亡史,讨论了人性、政治、经济、军事等文明的要素,读起来不忍释卷,同时又引人深思。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科幻小说《接触》,通过复杂的数学与虚构的内容,把科学原理融入主流娱乐,让人大开眼界。
当我感到困惑迷茫,或许可以跟随这部书的指引,为自己重新注入信念和力量。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用流畅舒展的散文文体,描绘了从小享受舒适生活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在成年后追求智慧、奉行苦修的故事,让读者跟随悉达多一起寻求真理,发现觉悟的道路不止一条、生活方式不止一种。毛姆的《刀锋》讲了一个年轻人因在战争中目睹好友为救自己而牺牲,抛弃了自己既定的美好生活轨道去追寻生命和存在的意义,最终领悟人生真谛,说明了物质带来的满足是短暂的,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生活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
写作《刀锋》时毛姆居住在美国,他也在那里为好莱坞写剧本。
当我想重温经典,翻开这部书,借鉴专业文学评论家对名著的评论去重新阅读,或许有时过境迁后的另一番感悟。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堪称让人几乎望而生畏的巨著,但循着评论,读者更容易体味书中记叙的潮水般涌来的往事和随着潮水再次浮现的情绪、观念与记忆。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用作者一贯的淡然笔调,描述了二战过后,英国传统贵族府邸的管家史蒂文斯独自驱车拜访从前的女管家,并在途中回忆过去往昔辉煌体面的时代和自己未能抓住的爱情。通过本书评论的点拨,读者更能够在史蒂文斯平淡却令人心痛的回忆中,感受到在个人经历背后,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审视。
普鲁斯特是高度敏感的神经性哮喘病患者,他和小说的叙述者有着很多共同点。
当我的孩子渐渐长大,希望同我一起探索感悟这个繁复世界,同时又保留着那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或许可以按图索骥,从书目中寻找那些迷人的冒险游记和奇幻故事。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讲述了英国绅士福格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的故事,在描述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奇遇的同时,又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地貌风俗,不啻为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理想读物。J·R·R·托尔金的《魔戒》描绘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种族人民为追求自由而联合反抗黑暗魔君。这个奇幻故事也是一场关于力量与贪婪、无知与启蒙的探讨,这样的探讨,或许正是帮孩子树立起对正义与善良的信仰的适当途径。
凡尔纳小说的这幅生动的封面图,是插画师路易·杜蒙于1876年为英文版第一版绘制的。
当我并不为了应和某种情境,或是为了寻找某个答案而阅读,我更加可以随手拿起这部书翻一翻,去偶遇一个个智慧和思想的火花,迎接不期而遇的小小惊喜。
但或许这部书最期望我做的,是借由讲述一千零一个故事,带我在文学史的长河中游历,与它分享阅读的美妙体验;是借由提供这样一部小说的百科全书,滋养我作为读者的成长,成长到想要时不时地与它争辩,为何一部让我深为震撼的作品却榜上无名;是借由帮我建造这样一座避难所,见证我的灵魂在经历了人生的沧桑起伏后,变得更加丰富而充盈。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文学世界的一次汇总或小结,更是阅读旅途的深情回望,在那回望中将过往的道路和心情一一厘清,给予我们更多的勇气和力量,走向新的生命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