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推荐: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篇幅很短,集中了海明威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相对而言,《永别了武器》这部长篇也很好地展示了海明威的写作才华,尤其是将战争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毁灭揭示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初稿写于1922年,最后于1929 年出版。故事讲述了一对在战争笼罩下的男女青年的颠沛流离的爱情,最终以女子的难产死去、男子的流亡天涯结束。
爱情在战争的威胁下可以生长,却难以最终成熟,这和战争阴影中的人的生命与命运完全一致。这部小说,冷静地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
第二种推荐:加缪的《鼠疫》
阿尔贝·加缪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年仅47岁就因车祸死亡。
1947年,34岁的加缪完成了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力作《鼠疫》,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里厄医生天生并不是英雄,但是在极端的情境下,他选择了成为为众人抱薪的逆行者,这无疑极为悲壮,也无疑造就了极端情境下的英雄。
这部小说的意义当然不在于塑造极端情境下的英雄,而在于揭示极端情景为什么会到来,揭示众生在极端情景演变中的思想与精神的差异以及截然不同的作用。这体现在,有直面鼠疫、奋起抗争的逆行者,必然也有利用鼠疫谋取各种利益的刽子手。
第三种推荐:川端康成的《雪国》
川端康成是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擅长抒情和诗意的书写,始终追求人生升华的美,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雪国》是一部唯美主义的代表之作,1948年出版,故事以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年轻女子的三次相会与感情纠葛为中心,所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这是一部中篇小说,仅有八万多字,如同一幅绝美而且朦胧的画,又如同一篇凄美而又惆怅的诗,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才华与笔力,更揭示了作家的情绪和心境。
第四种推荐: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迷宫中的将军》。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在故事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作者通过小说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和所有的爱情方式。
这部小说的源头,是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马尔克斯在这部小说创作期间,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进行过交谈,计划写一部反映其父母生活的小说。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小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写尽了爱情、死亡、回忆的主题。
第五种推荐: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君特·格拉斯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
格拉斯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的叙述方式,又用梦幻、怪异、荒诞等艺术技巧描绘历史和现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拟人化的动物,从而使小说构思奇诡,情节怪诞,探讨的问题比较隐晦深刻。
《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了发生在德、波边境和但泽地区半个多世纪的事件。
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是德国乡村男孩。由于看到了自己母亲不堪的事情,他觉得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真的就不再长高,身体始终停留在三岁的高度。
1980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第六种推荐:库切的《耻》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遍认为,他的作品达到了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的高度。
《耻》是作家库切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从现代怀疑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历史、人性、殖民主义和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问题的深挚关切与追问,这使小说跨越了狭隘的民族、种族等障碍与偏见,直抵历史渊源与人类发展的纵深处,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我们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人文观念、殖民主义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的种种渊薮。
第七种推荐: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是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并论,称他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2006年,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的名字叫红》是奥尔罕·帕穆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8年。小说讲述了16世纪末,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
作品以貌似侦探小说的结构性线索展开故事,实则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奥斯曼艺术史的往事,由冲突、痛苦、共存三个不同的层面入手,借古喻今,探讨生命与艺术的存在意义及信仰的冲突。
第八种推荐:莫迪亚诺的《环城大道》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在创作中往往会打破时空的界限,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漂泊感,2014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环城大道》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长篇小说,以追寻为主线,把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揉和在现实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寻找父亲的幽暗而且迷离的故事。
作品具有扑朔迷离的神秘感,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第九种推荐: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约翰·斯坦贝克是从“严肃自然主义”转向“神话式自然主义
”的重要小说家,1962年,凭借《人鼠之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
《愤怒的葡萄》是约翰·斯坦贝克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9年,描写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反映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的图景。小说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获得了1940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第十种推荐: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威廉·戈尔丁是一位小说家和诗人,他创作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以及象征主义,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戈尔丁的第一本小说《蝇王》,1954年出版,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戈尔丁的世界声誉。
《蝇王》是戈尔丁的代表作,小说将故事虚拟到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还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膨胀起来,因而互相残杀,最终发生了悲剧性的结果。
《蝇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