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推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写了什么?

2025-01-14 11:30:01

《额尔古纳河》让你远离城市烦扰

“清晨的露珠湿眼睛,正午的阳光晒脊梁,黄昏的鹿铃最清凉,夜晚的小鸟要归林。”

“秋日晴朗的夜空下,山峦泛出蓝色的幽光,而河流泛出的是乳色的幽光。”

“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伸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一种新生活,只有体验过才有资格说它好还是不好。”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作者

迟子建

1964年1月,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地方——漠河北极村。

她母亲是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她父亲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父亲给她起名叫“迟子建”,希望她能够像写出《洛神赋》的作者曹植(字子建)那样“才高八斗”。

漠河这是个很独特的地方:夏天会有极昼;冬天温度零下30多度;经常有鄂温克人骑着马下山来换盐。童年的迟子建,在放寒假之后,会跟随父亲到山上去拉烧柴。这里有广袤空旷的大自然、林间奔跑的小动物、清新凌冽的空气。

这些都为她日后搞文学创作积累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和灵感。迟子建的父母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她姥姥更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民间高手。受家里长辈熏陶,迟子建从小就有丰富的想象力。

她1983年(19岁)开始搞文学创作,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20岁那年,她把姥姥给她讲过的故事作为素材,完成了作品《北极村童话》。

2004年,迟子建从报纸上看到鄂温克画家柳芭的故事后,瞬间想要对这个民族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发生过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很快,她找到鄂温克最后一个女酋长玛丽亚·索,并以她为原型,写下了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所以,文学,真正的文学,往往都离不开作者的亲身经历。


董宇辉对话迟子建

“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

迟子建的作品,朴素、自然、温暖、细腻、接地气。她本人亦是如此。

董宇辉向迟子建敬佩地问道:“您是怎么创作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么伟大的作品的?”

然而,迟子建却反问道:“那你读过多少书呢?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你呢?”董宇辉有些难为情地回答:“因为我没有女朋友,所以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了!”

迟子建则说:“因为我没有丈夫,所以我只能写书了。”董宇辉连忙道歉,迟子建接着说:“我的丈夫是一位博学有趣的人,如果他还在的话,你们一定会聊得很投机。” 她的眼中透露出一丝伤感。

迟子建经历过三次人生的低谷,每一次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是在她父亲身体不好的时候,她希望父亲能够看到自己的新书。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取名叫迟子建的目的就是希望她能像曹植一样才华横溢。但可惜的是,父亲去世三个月后,迟子建的书才出版,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遗憾。

第二次低谷发生在迟子建六岁的时候,母亲将她送给了没有生育能力的二姨。作为家中的老二,尽管迟子建还很小,但她却对母亲的抛弃感到伤心和痛苦。她独自一人去了祖国最北端的北极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虽然姥姥和姥爷给了她温暖和无私的爱,但也增加了她孤独感。

伤感总是伴随着伤心。33岁的迟子建仍然未婚,那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她已经过了婚龄,成为了“大龄剩女”。然而,在那一年,迟子建遇到了一生所爱的黄世军。两人相见恨晚,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黄世军已经是二婚,在塔河县工作,他们虽然分隔两地,但感情非常好。黄世军听着迟子建讲述她奇特的思考方式,鼓励她写长篇小说。

但不幸的是,在他们结婚的第五年,黄世军在返回家乡路上发生了车祸去世。丈夫的离世让迟子建的世界变得灰暗,在悲痛中她不敢回家,在丈夫工作的地方待上整整一天,然后情不自禁地拨打丈夫的电话。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孕育

为了帮助迟子建走出悲伤,迟子建80岁的姥爷带着她回到大兴安岭。在那片洁白的世界中,迟子建仿佛看见了丈夫正在穿越雪地向她走来,她终于可以畅快地大哭一场了。姥爷安慰她:“尽管哭吧,哭出来就好了。”

然而,姥爷的智慧不仅仅止步于此。姥爷带着迟子建去拜访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马里亚·索。迟子建随着女酋长回到森林深处,聆听她讲述鄂温克人和驯鹿为伴、与月光起舞的艰辛但幸福的故事。

正是在那个时候,迟子建的内心得到了净化,并决定写一部能够帮助更多人走出绝望、和解悲伤的作品,即《额尔古纳河右岸》。

2015年,《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茅盾文学奖。对于这个殊荣,迟子建含泪说:“我要感谢一个已经离去但永远存在于我心中的人。”自从黄世军去世后,迟子建一直没有再婚。第三次低谷对她来说是一次痛苦的体验,也是她与丈夫和解的一份礼物。

董宇辉和迟子建互相欣赏,多亏了董宇辉的推荐,很多人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结缘,在喧嚣的人群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董宇辉多次在直播间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目前已经销售了超过400万册。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以一位90多岁的鄂温克族老祖母的自述口吻,讲述了鄂温克族人在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中几百年的生活变迁。

故事从数百年前开始,鄂温克族人因躲避战乱,从贝加尔湖畔一路向东,跨过额尔古纳河,迁徙到了大兴安岭北麓深处的原始森林。他们靠狩猎、放养驯鹿为生,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

书中描绘了这个古老游猎民族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的场景。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全书被“清晨”、“正午”和“黄昏”三个时间节点分为三个部分。清晨是一天的希望,正午是一天的顶点,也是这个部落的辉煌时期,而黄昏则进入了一天的尾声,鄂温克族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衰落。书中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细腻的文笔很容易让人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一个弱小民族顽强抗争和优美爱情的讲述,也是对自然、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珍惜自然、尊重生命、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额尔古纳河右岸》烦恼的时候读一读

如果你正身处大城市,为了工作而奔波,为了爱情而苦恼,为了孩子上学而发愁的时候;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那你不妨一读。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智慧,它也能够治愈身心的焦虑,让人放下疲惫。

你也许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其实很简单,聚散皆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