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体会过看书像追剧一样上瘾停不下来?只因书中描写的美景与人物,都是那么鲜明而真实,刚放下去又想捧起来。
原生态的大自然,淳朴的鄂温克人,他们的生活习性、文化特点、与自然的对话交融,让人充满兴趣想要了解,究竟是怎样的山川湖海和怎样的民族,他们如何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一生。
“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额尔古纳河右岸》
数百年前的贝加尔湖畔,居住着鄂温克人的祖先,后人迁徙至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不停搬迁,让驯鹿有充足的食物,他们与清风流水为友以日月星辰为伴,他们有萨满作医,他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承受着大自然的残酷。
他们生活原始,居住在简单的希楞柱里,以狩猎为生活主要食物来源,用兽皮做衣服、靴子,同时也换取所需的面粉、盐、酒等,他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他们恣意畅快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喜怒哀乐毫不掩饰,生活简单而快乐。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感,就有出生与死亡,鄂温克人也不例外。生命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人,有些生命自我了结,有些被自然带走,更让人惋惜的,还有“一命换一命”式的死亡,人口增增减减,快乐掩埋着悲伤。
新时期的到来,让他们有了新的居住选择“激流乡”,可他们是游猎民族啊,无法融入固定的房子与生活,猎民又重新回到了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的深处。
随着时代的变化,森林大批树木被砍伐,驯鹿爱吃的苔藓和蘑菇也越来越少,鄂温克人的生活环境遭受破坏,搬迁越来越频繁,民族日渐衰落。至今只有少量鄂温克人过着祖先的生活。
结束的是生命,不是故事。
一个又一个的鲜活人物,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发生在月圆之夜清澈的河水里、白蝴蝶飞舞的山花烂漫中、秋风层林尽染的树木上。
“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上学的问题上,瓦罗加认为孩子应该到学堂里学习,我认为孩子在山里认得各种植物动物,懂得与它们和睦相处,看得出风霜雨雪变幻的征兆。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棵连着一棵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犄角上。”
——《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们习惯了学习是在砖石垒砌的院墙里,在固定的地点,在书本上,在老师的口中,我们的学习有时是要靠想象的,而想象未必是符合实际的,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非常有限。
鄂温克人的“学习”则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喂养,在蜂与蝶翩翩起舞时唱歌,在夜晚篝火燃起时跳舞,在山林间穿梭打猎,驯鹿为伴,月亮和星星亦是他们的寄托,他们与自然对话,自由而又热烈。
我们和他们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们安定、富足,有成熟的语言和文字,在高楼大厦里,有很多世俗的约束,去相同的地方,过相似的生活,我们来自世俗又归于世俗;
他们自由、搬迁,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山林田野中,敬畏神明,生命来来去去,变化更多更快,他们来自自然又归于自然。
在灯红酒绿生活节奏快的现代化社会,窗外疾驰的车辆,街上吵架的夫妻情侣,人们总是很容易浮躁,不是在寻求物质的路上就是心灵空虚迷茫,在都市里纸醉金迷却又向往投入自然的怀抱以寻求心灵的充实与宁静。
爱画画的鄂温克人伊莲娜也是数次往返于现代城市和额尔古纳河之间,城市没有氏族的美景与灵感,氏族没有城市的便利与新奇,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氏族,可惜还是化作水中的鱼,随大自然去了。
生命有太多种活法。双腿无法到达的地方就让心灵前往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就像心灵的洗涤剂,温和而又明艳,细致而又新奇,总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让人身临其境又欲罢不能,仿佛能够真实地探究到大兴安岭深处的秘密。
合上书,有种想要一睹额尔古纳河的风采的冲动,想要感受她的温柔与美丽,看看她的不羁与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