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读完这本书后,跨越时空的界线再次借助大师的视角与他们展开对话,我深深地为那些风流人物的饱识,睿智,机智,韬略……所折服。颠覆了初读三国时对他们的认知,较为深刻地领悟到吕思勉先生对读史书给予我们的箴言:读一本史书最紧要的就是“正确的事实”。事实不正确,根据于此事实而下的断案,自然是不正确的了。要讲考据之学,也有要借外国史参考,方才得明白的。
中国民间关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流传这样一句话,少不读三国,老不看水浒,可见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之广,对书中所提及的三绝,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唱脸谱,等典型人物,故事,语录,戏剧,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在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当我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之后耳目一新之感油然而生。书中的人物好像变得更真实了,更有血有肉了,距离更近了。不再有读三国演义时敬若神灵的那种距离感。下面我就选择其中几个片断来谈谈这种感受。
片断一:神化的智绝。说起诸葛亮,我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话来评价他,因为他能七星坛夕祭风,他能向上苍借寿,他能舌战群儒,他能空城计退司马懿,他还能八阵图阻挡陆逊的追兵,他还能给出料事如神的锦囊……这样的人物,我们在敬佩之余也总会产生一些虚幻的感觉,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多智而妖。放眼当今世界,纵观历史春秋,很难找出与之匹敌之人。而事实上,当这位光芒四射的人物经过易中天手中的《三国志》《白虎通》《魏略》《晋书》《世语》等多面镜还原之后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是草船借箭非诸葛亮而是孙权,至于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实则是孙权内部经过多番讨论之后达成的共识,并非是被诸葛亮霸气侧漏的才华征服的。再说三气周瑜,周瑜在江东的地位可以从孙策的遗言中得知,他在临终前告诉其弟孙权,文不能决找张昭,武不能决问周瑜。周瑜能娶到小乔这样一位大美女做妻子,也许可以从侧面证明他并非是心胸狭隘之人吧!应该是一位有气量,有谋略的文武双全的大帅哥。其实像这样在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神化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些,就无需赘述了。总需我们都去细细拜读易先生的作品,自然会明了。总之,借助易中天的广博学识,让我们更清醒,更理性地看清了被三国演义神化了的诸葛亮的真实情况。当然不是说我们就可因此彻底否定诸葛亮。客观地说,诸葛亮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了不起的风流人物。至于他被神化或许是因为前面已经提及的三国演义的主流价值取向是拥刘反曹的这种封建正统思想在普通百姓身上的体现的原因吧。
片断二:被丑化的奸绝。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始终以反面人物形象的角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有关他的经典故事也有很多,比如恩将仇报逃难途中杀死吕伯奢全家,并由此引出有关他的经典语录: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又比如说扬修之死中他表现出的忌才,笑面虎的形象。以及在军队缺粮情况下为鼓舞士气,阴险杀死后勤部长王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忍。坐骑受惊踏坏百姓庄稼,违反自定军令后割发代首的虚伪,甚至被搬上戏剧舞台的唱脸谱等等,无不将曹操极尽丑化,将他奸绝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对此,易中天先生根据不同的史料,给予了这位被矮化了的人物公证的评价。就拿赤壁之战来说吧,当时曹军的大败是受到了瘟疫的影响,杀死恩人吕伯奢全家后并未说过宁教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再说曹操带兵打仗,总是于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给予部下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这样一位乱世英雄现在选入初中教材的《龟虽寿》,《观沧海》等诗作不也从侧面在为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在树碑立传吗?
总之,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一书,让我们学会了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更让我们学会了读史的正确方法和态度。所以我真诚地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希望我们都去读,有更深地领悟吧。让我们通过读史书把明智内化成我们的一种性格吧。千古风流人物的精神也让我们共同敬仰和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