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怎么写(于《问题背后的问题》寻企业问题解决之道)

2024-07-13 13:30:24


《问题背后的问题》英文为“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是美国的约翰·米勒写的,全书篇幅短小,一百四十余页,不到一小时便可看完,这本书是一本企业的工具书,全书通过39个言简意赅的案例阐述全书的核心观点: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此书的信息量非常大,句句在理,一针见血,要想非常好地消化这样的一本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出版社在一些重要的章节后面还设计一页空白页供读者写读后感,为的是读者不仅是用眼走马观花“扫”一遍全书,更重要的是看完有所思有所想,甚至有所行动。

此书虽是企业工具书,建议大家也可抽出时间阅读,对个人生活也会有很多的启发。以下谨分享最深刻的几点,与大家交流。

把问题的中心词放在行动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还是这样?……有多少次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是以“为什么”开始会议的,又有多少次我们是在“为什么”中结束会议的,又有多少次我们在第二次会议,第三次会议中继续重复着第一次会议开始和结束时的“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解决问题,但是每个人都不想面对解决问题带来的成本及代价,都在表面上非常紧张地问“为什么”,看似自己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实则是在问为什么中逃避责任,逃避解决问题需付出的成本。约翰·米勒强调把问题的中心词放在动词上,也就是放在行动中。QBQ的终极目标是行动,是我能做什么,我可以通过怎样的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现状。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问题的解决方法却不去行动,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如原子弹爆炸,一发不可收拾。

而且,只说不做,对自己食言多了,也会使自己产生挫败感。一个人天天喊着从明天起要每天吃一个苹果,但始终没有行动,就因为不想吃就没吃;接着又对发誓要改变“手机控”的现象,每天10点后不完手机,但是今天不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邮件要回,就是明天有一个很好看的电视剧没追完,每天总是有各种“意外”成为了合理的理由,久而久之,连自己也在怀疑执行力不强,内心产生了言行不一致带来的愧疚感及挫败管。问题的中心在行动上,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难,难就在行动上,不要轻易做出承诺,包括对自己的,既然说了,就要说到做到。



买很多书不代表学会很多东西

学习,即“学而时习之”,学习的真谛在于后者“习”,学到了按时温习并实践学习。在知识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不上进,因此跟随大流学习,参加研讨会,报培训班,购买各类书籍,要是这些都用心“学”并认真“践行”固然好。买很多书不代表学会很多东西,有多少人把买了很多书束之高阁,或是看书“过目就忘”。殊不知,学习并不只是参与,听或读,学习也不只是获取知识。事实上,学习是把“知道的”转化为“行动”,所以,学习是一种改变。如果我们只是了解,但没有执行,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你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没有学会任何东西。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回想自己看的书不算少了,甚至也心血来潮做了不少笔记,可是,常常是笔记笔记躺在本子上睡大觉,我并没有拿出来温习将其变成我的东西。词汇还是一样贫乏,文字还是一样空洞,写作还是没有任何的提升。这一点真值得反省。



我只能改变自己

这句话和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的观点还是很相似的,你只能做你自己能做的,你只能改变自己。在职场中,公司的规章制度、同事的做事风格、公司的硬件条件……这些都是“我”所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不能因为这些,而选择离开,因为到任何一个公司,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而我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看到积极的一面,做好自己能做的,改变自己。一个企业永远不可能达到“100分”的时候,时代在发展,企业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员工要做的就是少些抱怨,多想想自己可以怎么在现有的资源下,做出一番成绩。正如一次培训时,教授说业务员就是处理物不廉,价不美的问题(物品不廉价,价格不实惠),若一个公司的产品物廉价美,那消费者就会直接购买,不需要业务员的存在了。



不要用对“我们”的指责,来掩盖个人责任

这个观点,和《影响力》中“多元无知”的观点有点像,每个人都秉着“事不关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试图将责任推给更多人,抱着被骂不止我一个的无所谓心态,来逃避个人的责任。推卸责任,用“我们”来试图掩盖问题的真相,这是最“合理”的借口,也是很多人的通病。决定是大家做的,所以责任共同承担,看似合理的背后,实际上是个人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也削减一些有责任感的员工的激情。有些企业领导试图让自己成为大家眼中“好领导”的角色,做个老好人,遇到问题自己不敢担责,也不敢在制定任务时“责任到人”,最后问题出现了就以一句“大家不要太在意,下次继续加油”草草了之。这样的团队是没有活力的,没有持久的战斗力,只有用 “责任到人”“人人头上有指标(业绩)”,将任务分解具体到每个人,才能减少责任的推诿带来的弊端,减少问题的出现。



采取行动也许有危险,但“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

混乱的行动也比有秩序的闲散好。我们在生活中,当发生问题时,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在抱怨与焦虑上,担心事情处理不好,担心后果,害怕承担责任,害怕被批评。但是,都还没去尝试就害怕,先入为主除了加深恐惧,别无好处。其实,有时候去做了,会发现原来事情没想象中的难,如我自己考驾照,因为害怕,觉得车是一个庞然大物,犹豫了好几个月,最后逼着自己先报名再说。练车的过程中确实也辛苦,因为没有方向感,练车花费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历时一年才拿下驾照。但更重要的是,我再练车过程中挑战了自己,锻炼了自己,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因此,对任何事情,不要有太多的恐慌与不安,努力去追求提升,总比在原地踏步好。

“问题背后的问题”, “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学会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学会从“什么”“为什么”转向关注“怎么做”,无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学会看问题背后的问题,学会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