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信仰,青春的宗教——读《平凡的世界》杂感

2024-11-21 09:16:02


如果让我在国内的长篇小说中推荐一部,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平凡的世界》——从来没有哪部小说能像它那样深刻地培育我,浸润我,滋养我,改变我……

—— 题记

第一次接触《平凡的世界》是1991年秋天。那时我刚从偏僻的小乡村带着浑身的泥土味儿来到城市读大学。屈指算来,时光在我们的不知不觉间流走了接近三十个年头。在悄无声息的流淌里,它会冲走人世间的多少喜怒与悲欢?可是,任凭时光漂白了记忆,年华消蚀了容颜,却丝毫没有冲淡我初读小说时的惊喜与迷恋。

每次提及这部小说,汹涌在我心头的总是亲切与温暖,荡涤我灵魂的是一种足以穿透任何时空的震撼。

除却闲时枕边的浏览,在这二十多年的光阴里,作为完整地阅读,我一共读过三遍。每一次阅读,都会让我对生活产生更新的认识与体味,每一次阅读,都会让我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感悟与思索……

如果,在平淡而又庸常的生活里,我们的心灵不会麻木,感情不会冷漠,目光不会呆滞而空洞……不管面对什么,我们总能积极的面对生活,用感恩和宽容对待人生,这是不是一种幸福与快乐?

01、共鸣:孙少平分明就是自己的影子

打开小说,我一下子就被作者所描绘的环境所吸引——农历二三月,春寒料峭,迷蒙蒙的细雨中夹着雪花,整个小县城笼罩在阴冷泥泞的灰色调画面里,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走进了我的视野走进了我的生命。他寒酸的衣着,连粗劣都几乎无法维续的伙食让我的心里泛酸让我的喉头发堵让我的泪水一下子冲破理智的堤坝,肆意流淌——可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吧,我永远无法忘记书中的那个细节,每天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打饭的少平迅速地拿起属于自己的黑馒头,生怕别人看到,像做贼似的,因为自己买不起哪怕只五分钱的丙类菜,所以四顾无人,他往自己的碗里舀别人剩下的菜汤,书中是这样写的——

“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不知怎的,我对这一段文字毫无抵抗力,每一次阅读都让我热泪盈眶——也许,这样的文字唤醒了我痛苦的回忆?我眼前又浮现出自己当年上高中的情景:在县城细雨迷蒙的柏油路上,自己吃完饭往学校里赶,大约七八块钱一双的运动鞋脚后跟早已磨破了洞,但由于没鞋可换,也只能用鞋垫子堵塞凑合,雨水钻进鞋里,浸泡着袜子,脚就挣扎在这粘粘乎乎的泥泞里,看着路上的行人,自己当时的心里为什么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忧伤?

高三的下学期,离开原来那些哥们转学到另一所高中的我,每到周末的最后一顿饭,口袋里早已没了一分钱,到了吃饭的时候,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去伙房打饭,自己却趴在桌子上装做埋头学习的样子。当同学走尽,自己迅速拿起早已装满开水的塑料杯,悄悄地溜出学校,徘徊在野外的小路上,用开水打发别人吃饭的时光,欺骗自己早已抗议多时的肚子,看着路边长得旺盛的白菜和萝卜,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拔来塞到嘴里的冲动?

晚上,躺在缺少床板只能用几根木棍临时凑合的木床上,不敢翻身,生怕一不小心会压断木棍掉到地上的自己,睁着大眼望着黑黑的宿舍,听着周围同学香甜的鼾声,为什么总想痛快地放声哭泣?

读着小说,读着孙少平的贫困与寒酸,读着因贫穷而过分敏感而又自尊的少年的种种表现,我分明找到了自己!找到了青春时期那内心自卑所以处处自尊的影子!从孙少平、郝红梅的身上,我分明看到了我的青春——那不再是模糊的虚泛的,也不再仅仅是什么诗意的或者痛苦的,而是忧伤伴随着成长、欢乐伴随着迷惘、焦虑融合着渴望、甜美交织着凄楚的青春啊!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谁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磨难,就像雏鹰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风雨,钢铁在火中在水中在一千次一万次的敲打中锻炼,这无法逃避也不应该逃避。如果遇到了磨难,正确的态度永远应该是咬紧牙,挺过去——你完全可以把这当作是从孩子走向“男子汉”的庄严仪式!

在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经历——沉重得让你不敢回首的,羞愧得让你一想心就发紧的,快乐得让你每次提起都喜形于色的,激动得让你到了老年也能热血澎湃的……就像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长高长粗的同时要长几个杈,要结几个疤一样,而如果有一部书能够唤醒这些回忆能够触动你的情感能够引发你的思索,你又怎么会对它无动于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