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即使往后无尽黑暗,但我心仍向光明!

2024-10-26 09:15:56

1933年,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将自己的一生经历,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部小说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残疾人作家张海迪对这部小说也特别推崇。

海伦·凯勒这位出生不久就丧失了听觉和视觉的女性,用她的一生告诉大家:即使一个人的一生都看不到光,但是这依然不能妨碍他向着光明前进的勇气!

当世界吻你以痛,唯有勇敢面对

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1882年,还不到两岁的她突发猩红热,眼睛再也看不见东西,耳朵也失聪了。

一个两岁的小孩在发现自己再也不能通过看和听去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恐惧和彷徨,这是器官健全的人很难体会到的。

小说中,海伦·凯勒把自己的名字赋予了主人公,并借着海伦·亚当斯这位主人公的感受告诉大家:当发现自己眼前一片黑暗时,她就像被噩梦吓到了一样,全身惊恐,整个人悲伤极了。

当她站在母亲和朋友们的身边,发现别人是用嘴来交谈,而自己只能通过比划时,海伦生气极了,她又踢又叫,一直到自己筋疲力尽才肯停止。

她几乎每天都要发脾气,有时候甚至每隔一个小时就要闹一次。

除了因为和别人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生出的自卑之外,无法及时而准确地用手语让大家明白她的意思,也是她时常焦躁的原因。

海伦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无理取闹,虽然心里知道不应该,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后又非常懊悔和愧疚。

她还因为嫉妒妹妹,差点把妹妹从摇篮里翻出去。

因为她的情绪问题,海伦的父母虽然每天忧心忡忡,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就这样放弃海伦,而是寻找各种方法,想要让她接受正常的教育。

除了父母,海伦身边所有的人都在怀疑,像她这样既不能听,又不能看,脾气又坏的孩子,还能接受教育吗?

直到有一天,海伦的父母通过居住在巴尔的摩的一位著名的眼科大夫,找到了华盛顿的贝尔博士,从贝尔博士那里,海伦终于获得了开启知识的钥匙。

贝尔博士不仅能看懂海伦的首饰,还让她第一次通过对手表震动的感知,了解到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

而且在贝尔博士的帮助下,海伦终于有了一位能和自己交流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

那天下午,当阳光穿透金银花椰子,照射到海伦的脸上时,一双手向她伸了过来。

从那之后,海伦就像是穿过茫茫大雾,航行在海上的轮船一样,得到了爱的光明。

安妮老师用爱抚平了海伦的焦躁情绪,通过在手掌上写字的方式,让海伦学到了不少词语。

在海伦黑暗的世界里,这些词语都是具有魔力的,它们将她的世界变得花团紧凑、美不胜收。

海伦也因此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躺在床上就开始期盼第二天的到来。

安妮老师不仅教会了海伦用触觉、嗅觉去感知这个世界,她还让海伦学会了用文字去描述自己的感受。

海伦从此也从自怨自艾的情绪中走了出去,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上大学、演讲,以文字工作为生。

当意识到没有光明和声音,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享受生活的时候,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困难能将海伦打倒。

当世界吻你以痛时,唯有勇敢面对,才能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对人生的思考

海伦12岁的时候,曾坚定向大家宣布,她将来要上哈佛大学,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男孩读的大学,劝海伦另外选一个学校。

然而在1904年,海伦却与96个女生一起向全世界宣布:她们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毕业了。

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海伦还是全世界所有盲聋者中,为数不多的接受过最完整教育几人之一。

因为这个原因,海伦的名声与日俱增,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作家的她不仅经常在书报、杂志上发表文章,还在美国做巡回演讲,给无数残障人士带去力量。

不管去哪里,安妮老师都陪伴在海伦身边,直到1920年,安妮老师突然告诉海伦:这一次演讲,我没有办法跟你一起去了。

在陪伴海伦四处奔波的日子里,安妮老师渐渐老去了,曾给海伦带去光明的她,眼睛却失明了。

为了让安妮老师恢复健康,海伦用尽了所有办法,但都无济于事,1936年,安妮·莎莉文老师与世长辞。

失去了老师的陪伴,海伦得自己照顾自己的身心和起居,每当她感到沮丧,开始懈怠的时候,总有一个温柔的声音告诫她,让她不要这样。

安妮老师将一生都用来帮助海伦脱离身体残疾的枷锁,但是她也希望海伦不要过分依赖自己。

海伦最终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她用自己的成功,作为回报老师的最好的礼物。

小说的最后提到对人生的感悟时,海伦认为如果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去生活,这样才是对生命价值最好的体现。

她还发出了一个疑问:人类作为必死的生物,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回顾往事时,会找到那些遗憾、那些幸福呢?

如果一个人能够像故事里一样,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获得拯救,他的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改变,只有生活在死亡阴影中的人,才会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美。

只有聋人才会珍惜听觉,只有盲人才能体会重见天日的幸福。

一位朋友从树林里穿梭而来,当海伦问她有没有观察到一些特别的东西时,她回答说没有。

但是海伦却能通过抚摸树枝,得到寻找春天万物萌发的欣喜,她能感受到每一朵花柔润的肌理,能从小树轻微的震动中,感受到小鸟在枝头条约的欢乐。

海伦由此想到,如果她是一位大学校长,她毕竟要开设一门教人们正确使用眼睛的课程,让人们通过观看那些之前被他们忽略的事物,为生活增添乐趣。

哪怕给自己三天光明,她也有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因为某种奇迹,能让海伦有三天时间可以睁眼看东西,在第一天她希望能看到“人”。

第一天是忙碌的一天,海伦会把所有的朋友都叫过来,用心地凝视他们的脸庞,当然还有一只陪伴在她身边的小狗们。

虽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但她同样迫切地想看到她的安妮老师,她想看清楚安妮老师面庞的每一处轮廓,然后把这个面庞牢牢地珍藏在之间的记忆中。

她想知道温柔、善良的安妮老师有一双怎么的眼睛,她也想通过人类这个“心灵之窗”,感受朋友的欢笑和悲哀。

她无比羡慕视力正常的人可以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的颤动,迅速领悟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海伦也对视力正常的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准确地描绘出5位好朋友的面容吗?作为丈夫,你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妻子眼睛的颜色吗?

正是因为珍惜得来不易的光明,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海伦甚至都会舍不得睡去,而且她还想在黎明之前就起身,去看看在黑夜变成白昼的那一刻,阳光是怎么唤醒世界的。

第二天,她会将自己的目光放在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世界中。

她将通过自然史博物馆去认识人类进步的奇观,在艺术博物馆领略人类对于艺术的强烈欲望,欣赏艺术家手中的埃及、罗马和西朗的精神,通过艺术搜寻人类的了灵魂。

她将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和伦勃朗的油画,尽管她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学会通过线条、构图欣赏图画的能力,但这仍然不影响她对美的感知。

除了美术,戏剧也是艺术,所以晚上的时间也要利用起来,要在剧院或者电影院里渡过。

她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享受戏剧带来的快乐,一整晚都要这样欣赏戏剧文学。

再次迎接黎明时,她想看看每天为生活奔忙的人都会经常去的地方,在住所附近感受城市生活。

她的住所附近环绕着绿色草地,那里到处都有妇女儿童的欢声笑语,当她乘坐这两跨过伊斯特河上的桥梁时,会有小艇和拖船从桥下驶过。

向前眺望,纽约的高楼大厦矗立在远方,她可以在帝国大厦俯视这座城市,沿着第五大街散步,看着沿街如万花筒一般五光十色的景象。

还有公园大道、贫民窟,她要做一个深入调查,了解人们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

即使这些景象不都是令人愉快的,但她也绝不会闭上自己的眼睛,因为那些凄惨、令人伤感的景象,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景象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自己的思想。

当永久的黑暗再次袭来的时候,即使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看到,但是这三天里那些甜蜜的回忆,会让她没有时间懊悔。

比起不能得到的,珍惜已经拥有的,才是人生最正确的选择。

最后,失明的海伦也给视力正常的人提出了一个建议:请像明天就要失明以后善用你的眼睛,善用你其他的感知器官,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

结语

海伦·凯勒的这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因为主人公在失聪、失明的状态下,仍然积极地克服各种困难、面对生活的坚强心态所感动。

不过她也曾经历过迷茫,还因为和别人的不同,生出焦躁的情绪,是父亲、母亲的不放弃,还有安妮老师的耐心引导,才让海伦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只有跌倒了再爬起来,无畏于生活的苦难,才能在荆棘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海伦虽然有父母的呵护,也得到了安妮老师的关心,但是如果她没能在安妮老师的教导下发现生命的美,没有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就没有后来的海伦。

正是因为自己有了面对一起的力量,海伦才能在失去安妮老师的陪伴后,仍能奋勇向前,这也是安妮老师最喜欢海伦拥有的力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所以即使身处黑暗,也要自己生出向往光明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