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选好书,要么经典文学作品,要么经典理论;
第一遍,通读,先了解基本情况;
从第二遍开始,细读,做笔记,写思考,不懂的地方查资料、看论文;
读完后,自己讲述一遍,加深印象。
这样下来,花的时间确实多了很多,但有一种以前考研时备考英语阅读的感觉,抠细节、看整体、理解长难句、反复巩固。除了主要读的书之外,我还会再读一些其他书籍,作为参考资料,一遍就过,主要是为了加深理解,拓展范围。
怎么说呢,有一种刚走上了正路的感觉,不急不躁,有了自己的感觉。
接下来,我来重点推荐几本书。
一、《鲁迅文集》


迅哥儿我就不用再作过多介绍了,大家都知道。《鲁迅全集》内容太多,大几百万字,目前我还没读完,所以先认真重读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与《故事新编》。
因为上学时,多多少少留一些对鲁迅的刻板印象,导致我一想到鲁迅,总能先想起“反封建礼教、匕首投枪、像铁一样”。事实上,鲁迅先生是多面的,在不同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不同面,以前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还是有点局限。
另外还有年龄加成,太小的时候有些东西无法理解。所以这次重读,我明显感觉能看明白的点也多了,自然,有时候难过情绪也会多一些。
比如孔乙己,上学时我和同学常拿他的几句“经典名句”开玩笑,什么“茴字的四种写法”、“读书人的事不叫偷”,也觉得他和小伙计聊天时有明显的卖弄成分,感觉这个人迂腐又可笑。
可认真看时我才发现,其实孔乙己根本不是卖弄,而是近乎哀求了。他可能确实迂腐,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他还能怎么样呢?看见的,是他被嘲笑,看不见的,是他被人吊起来打,最后被打断了腿,落魄至死。
社会但凡能好一些,何以至此啊!
在读《朝花夕拾》时,我读到了明媚的阳光,也看到了哀伤,感受到了思念,也折服于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字驾驭技巧。他的散文是那么好,也许他明明有更轻松的路,但他选择了勇敢发声和持续战斗。
《在酒楼上》与《孤独者》,读来让人脊背发凉,字里行间的思考、矛盾、绝望、微小希望,都需要我调动极大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说实话,读完心情半天都缓不过来,想来这也是鲁迅文字的魅力吧。
我还准备继续读下去,争取到明年,可以把《鲁迅全集》认真读完。
二、《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直在我书架上,内容不多,可一直到今年过年,我才开始翻看这本书。可能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缘故吧,里面的很多东西,我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些。
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它认真回答了一个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到底是个什么社会?
具体到内容,还探究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人格的建构方式,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认真读完这本书,我再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一种梳理过去的感觉,一下子明白了以前的很多事,明白了自己的些许心结。
就拿我们村来讲,我们村周围有很多邻村,距离也都不远,近的两三公里,远的四五公里,慢跑一会就到。但小时候,我觉得这些村离我都很远,不只是物理距离上,还有心理距离。
有时候邻村人到我们村,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是“外地人”,包括我去其他村赶庙会时,路上也会有一些老人指指点点,说这个娃是哪里的,应该不是咱们村的吧。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不流通,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当然,这种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也就是村)为单位。
第二个是熟悉的社会,乡村尤其是过去的乡村,人与人之间基本都是熟悉的,即使叫不上名字,大概也都见过。所以其他村的人一过来,本村人看一眼就知道。当然现在不太行了,随着城市化的过程,乡村外流人口大,以前的固定,被打破了。
但我心中还是爱着那个山村,虽然我知道已经回不去了,可还一直记得那些形象、场景、情感和细节。
故乡,活在了记忆里。
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不得不说,大师之作,真的是深入浅出,缺乏中国历史知识的同学,可以拿这本书迅速恶补一下。在这本书中,可以感觉到,作为一个大学问家,钱穆想平心静气地探讨一下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政治。
虽然在一些朝代,也能看出他的不平稳(想骂人……)。
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政治。作者把政治分两个方面:人事和制度,而这两方面的特点和变化,都会影响到文化的构成和形态。
很多人聊起中国古代的政治,会用“黑暗专制”四个字概括,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就像提起秦始皇,很多人想到的也是暴虐无度,感觉他好像很无能,就会杀人发脾气。
但其实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了解的历史,其实只是一部分。试想一下,如果嬴政只会杀人和发脾气,他有什么能耐统一六国呢?统一可不是闹着玩呢,六国也不是六碗牛肉面。
读这本书,除了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历史,了解到一些规律。
比如: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之间,一定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通过这条规律,我就明白了什么是环环相扣,所以看到“三胎政策”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接着会有后续政策,才能相互配合。
比如:任何制度都是两方面的,没有绝对的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的有弊而无害。所谓得失,要根据实际利弊而设定,所谓的利弊,指的是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不是我们现在凭空想象。
还有:政治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将整个文化结合起来看。
了解了这些知识和规律之后,看问题会更深入一些,不再是简单的凭心情去评判好恶,能发现的东西也多了。
重点推荐。
四、《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说句可能有点对刘擎老师不敬的话,这本书我第一次了解,是在《奇葩说》上,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应该是一本网红书,还是算了吧。
后来朋友给我送了一本,有一天我闲来无事,一下子就读进去了,然后反复读了好几遍。我读研时,当时老师就给我们推荐了很多理论,包括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等等。可那时我读得懵懵懂懂,很多细节都不太理解。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把很多异常难懂的思想理论,用最简单且生动的话讲了出来。比如“存在即虚无”,萨特写这个点写了一整本书,翻了翻我差点自闭,可是刘擎老师却用几页文字,通俗地讲了出来。
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西方现代思想导读书,通过这本书,你会了解到韦伯、尼采、萨特、弗洛伊德、波普尔、哈耶克等人的部分理论。如果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开展自学,持续深入地去学习。
基于此,我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座桥梁,联通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与专业理论,也许能带来更多可能性。
于是我知道了如果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什么是工具理性,什么是自发秩序……
除去知识外,我还学到了很多思考方式,帮助我在看问题时,能够拥有更多视角。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学习思想理论的最大意义,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让我们拥有更多视角,去检验自己的生活。

五、《经济学原理》

准确地来讲,这是一套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内容质量极高,特别适合像我这样毫无经济学的人读。
其实在读这套书之前,我先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虽然有些点没大弄明白,但也打了一个很好的底。然后再到这套书时,理解和吸收起来就容易多了,感觉我就像一个课前事先做了扎实预习的孩子。
在这样的一个经济时代,学习经济学很有必要,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还能更理智地去做决策。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经济问题,但因为没有知识积累,我会把它们当成情绪问题、人情问题,处理起来反而麻烦了许多。
每一门重要学科,都是一种视角,掌握了这个视角,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更深刻的一面。
比如亚当·斯密认为,人是自私的,同时人的同情心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理解了这点,就能知道,为什么以前很好的朋友,后来就慢慢走散了。
再比如用市场规律去看,以前我们觉得好像不近人情的地方,原来都是比较合理的。
之前我还用学到的经济学原理,写了一篇分析爱情的文章,当时也是想复习下学到的知识,发现这样的学习和练习,非常有趣,大家也可以试一下。
如果你直接读《经济学原理》也觉得有点读不下去的话,也可以先读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打个底子,后续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