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豆瓣9.2神作,先读这本,再看《蓝色星球》绝美!

2024-10-23 09:00:31


搭配百余幅精美插图,竟然是1870年法语首版时配的插图,不得不说,艺术珍品级文图搭配是珍藏书籍硬核高配。

凡尔纳不愧为“科幻小说之父”之称,即使在看过大量科幻多维电影之后的2024年,能依旧拜倒在160多年前的纯科幻文字中,可想而知,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及文字描述能力,已登峰造极。

探险的是海底,探测的是人心

1860年代,海洋上巨大怪物事件而冲上世界热搜榜,捕猎式探索,阴差阳错,只有三人进入到怪物“体内”,那是由无坚不摧的钢板制成潜水艇,“是人类一手制造的怪物”——“鹦鹉螺号”。

核心神秘人物尼摩船长揭开了潜水艇的种种谜团,船上吃住、燃料全都来自海洋,从海水中的提取钠作为电力,可永远于海底航行,且速度不凡。

博物学教授一行三人,成为了鹦鹉螺号的乘客,也是俘虏和囚犯。

教授丝毫不在乎这些身份,海底环球旅行的兴奋获得已经超越身体的自由,用一生把堆积如山海底奇珍异宝看个遍,值得!甚至没有时间厌烦和倦怠。

这本书以一位博物学教授为视角,他对整个海底的描述,不仅全面,且充满激情。

海底旅行分为两个阶段:前卷揭开鹦鹉螺号的构造细节,以及超级活动去海底森林探险,以丧失一位船员去珊瑚墓地告终。后卷鹦鹉螺号遇到的触礁、角鲨搏斗、章鱼攻击、南极被浮冰卡住,以及最终的人物结局。

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鹦鹉螺号客厅的玻璃观光窗。每日开放几个小时,教授如同隔着屏幕欣赏几个小时的《蓝色星球》。

鹦鹉螺号还有图书室,海洋知识随时查缺补漏,吃着海鲜享受沉浸式阅读和写作。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鹦鹉螺号的氧气罐只能维持48小时,需定期浮出海面换氧。对教授来说,反而是件好事,能定期上甲板,享受海风、阳光、呼吸新鲜空气。

不仅如此,船长不定期的组织海底森林打猎。潜水服可维持十个小时的氧气,漫游海底与生物们近距离接触。

尼摩船长建造的海底乌托邦,人人向往之。

然而,理想世界里却暗藏了欲望与理想,源自悲伤与愤怒。

鹦鹉螺号随时遭遇危险,触礁,与大型水动物搏斗,船员终将会走向死亡,驰骋于大自然中也会生物链的牺牲品。

尼摩船长展现了人类社会极度不信任,某种程度的仇恨。号称与陆地绝缘,他不屑地说:“放弃陆上令人不堪忍受的枷锁,也许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痛苦,尽管你们以为这种枷锁便是自由。”

鹦鹉罗号是他以蔑视来回敬人类的冷漠,建造无人可及的世界,发挥自由的天性。

尼摩船长的身份在《海底两万里》的信息量不足,总有仓促结尾的感受。想必当年的读者也有此遗憾,于是,凡尔纳的另一部著作《神秘岛》补充了尼摩船长身份的最终解密。

船长死了,教授三人得以自由,这种反乌托邦的基底,展现了儒勒·凡尔纳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无奈和批判。

“地球需要的不是新大陆,而是新人”船长的话,在脑海里回荡。

儒勒·凡尔纳的两万里创作之路

儒勒·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费多岛,父亲是律师,母亲的众多亲戚不是船长就是航海家,可谓是航海世家。凡尔纳的童年充满了航洋冒险的氛围,渴望探索未知。

11岁时他曾偷偷溜上去印度的大船,被父亲抓回来。小时候对海洋的向往,日后化作温润的文字,纵横大江大海。

有实力写出科幻巨作,还要得益于儿时经常跑工厂看机器运转。在巴黎读大学,虽攻读法学,内心却向往成为一名剧作家。

巴黎的文学氛围浓郁,社交发达,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做不到的。凡尔纳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文学圈知名的大小仲马父子,这段珍贵的友情为他此后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帮助和建议。

好的机遇是成功的前提,但实力一定是必要条件。

凡尔纳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是1863年出版的《气球上的五星期》主题是非洲探险;1864年的《地心游记》主题扩大到地球内部构造,1865年《从地球到月球》探索范围超出地球,到太空月球上;1866年《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和1868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三年两部作品又回到地球海面;1869年出版了《海底两万里》第一次潜入海水之下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之后还有多部作品,1874年出版了《神秘岛》是与《海底两万里》有关联的内容延展。

只截取凡尔纳创作高峰期的十来年成就,不难看出他的天分和勤奋。

大多数作家局限于某种领域的写作,而凡尔纳的十年,上天入地飞到外太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大范围搜集科学依据相结合,缔造了独特的凡尔纳世界。

凡尔纳的天分显而易见,不需要用脚丈量实地采风。

当时的最先进的潜艇,只能潜入水下10米左右,维持3小时。这和《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相差甚远。他也没能如愿去航海探险,只登上过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游轮“大东方号”去航海旅行。

尽管如此,有限的资源和眼界,并不能阻挡这位幻想家的科学预测。

凡尔纳除了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还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1865年《从地球到月球》直接到了太空,104年后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发射地点相同,登月人数都为3人,飞船速度360000英尺/秒,抵达月球耗时97小时,阿波罗耗时103小时(仅相差6小时),返回地球位置与凡尔纳描述的位置仅仅差十几公里.....

1886年英国开发的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5年,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被命名为“鹦鹉螺号”,可想而知,儒勒·凡尔纳对于科学探索的影响力。

最有意思的是被称为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刚好是海、陆、空三种空间的组合。

文字海洋,绝美

豆瓣9.8高分纪录片《蓝色星球》,用新技术呈现无与伦比的海底视觉效果,制片人说:“大自然十分神奇,总有些新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

这一点和160年前儒勒·凡尔纳用文字凭想象建造的海洋世界《海底两万里》如出一辙。

教授每每在鹦鹉螺号客厅玻璃观光窗前,他都发出慨叹:不管在哪一片海域,海底大世界没有一刻停止美妙的画面。

《蓝色星球》摄制组深潜器下潜到南极冰海约1000米深处时,深潜器受低温影响,在450米水下漏水,而返回地面需要45分钟,幸亏驾驶员迅速找到漏水原因,幸运的是问题可及时修复。

《海底两万里》是最紧急的一次危难也是发生在南极,鹦鹉螺号被掐在巨大的浮冰之间,不能上下移动,氧气储备罐只能维持48小时所有人生存,全员差一点就窒息而亡。

英国自然学家戴维·爱丁保罗夫曾说:“没有一个孩子会对自然的奇迹无动于衷。如果你失去了对自然的热情,你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人性更珍贵的东西。”

《蓝色星球》揭开海底无尽奥秘,领略其耀眼的魅力。在这片浩渺的海洋中,每一种生命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用极具的视觉盛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海底两万里》用文字展现,对阅读者想象力要求偏高,但凡尔纳的非凡之处,就在于用简单的语言,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描绘我们从未抵达的世界的神奇。

“地上寸草不生,没有宛如地毯的草坪。灌木树上丛生的枝条,没有一枝匍匐在地,没有一条弯腰屈膝,或向水平方向延伸。所有的树枝全都笔直地伸向海面,不管是细如丝,还是宽如带,都像铁杆那样挺得笔直。”

《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如此这般描述“海底森林”,显而易懂,而每位读者又展现不一样的视觉画面。

我是读过《海底两万里》之后,才看的《蓝色星球》,很多画面、颜色和对生物的感知竟然十分相似。

倘若没有和教授的一番海底意识探险,想必面对屏幕,只会赞叹来自海洋的美轮美奂、惊叹未知的神奇世界。

而阅读以后,随着视觉画面,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在海底人体要承受来自潮汐、洋流、海风、海浪、深海压力和能见度低等各种极端挑战。

先读《海底两万里》,再看《蓝色星球》,搭配绝美!在广博的自然面前,俗世烦恼狭隘到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