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懂了苦难、无常和兴衰,就没有什么不能释怀

2024-11-24 10:30:13

1

关于失去

纵观史书你会发现,失去是最能造就人的经历。

当一个人痛失所有的时候,才会一心想去变得强大。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朱元璋,出身贫苦。

在他给地主放牛的十几年里,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和父母生存下去,有口饭吃。

然而在十七岁那年,朱父朱母,以及他的两个哥哥都接连离他而去。

为了生存,他只得去庙里当了和尚。

即便如此,其他和尚也总是变着法的欺负他,甚至还逼他出去讨饭。

朱元璋因此受尽冷眼,丧失了做人的最后一点尊严。

正因为苦到了极致,朱元璋反而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

而是逐渐在绝望中蜕变成了一个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不屈战士。

后来,他跟随红巾军起义时,遇到的都是如陈友谅、张士诚一般的强大对手。

朱元璋却不再惧怕,他战胜了所有人,一步步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就像一句话所说:退无可退唯有进,失无可失唯有得。

一个人一无所有时,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人生也会看得越透,感悟得越深。

他们明白,若痛失所有再不奋起,真的就一无所有,永无翻身之日了。

这个时候,他们会从心底里迸发出一种勇气,这种勇气,足以让一个人改写余生的命运。

所以说,失去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没什么可失去时,恰恰是人生得到的开始。

2

关于遗憾

施耐庵曾道: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世人总会在不知结局时,做出一些让自己遗憾不已的事情。

等到一切已成定局时再来追悔,永远于事无补。

《明朝那些事儿》中讲到朱元璋死后,新即位的皇帝朱允炆想巩固统治,于是大力削藩。

按理说这种从叔伯手中夺权的事,应该一动手,就快刀斩乱麻,以免后患无穷。

但随着五六个藩王被处理掉,朱允炆又说:削藩不可操之过急,唯恐天下读书人唾弃。

而这一迟疑,也给了燕王朱棣造反的时机。

据历史记载,在朱棣造反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情。

朱元璋忌日时,朱棣本应去京城祭拜。

但朱棣深知,此去京城凶险,于是就称病,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替他前去。

面对送上门来的三个人质,朱允炆本可以将他们扣留用来要挟朱棣。

魏国公徐辉祖也劝他,绝对不能放他们回去,否则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但朱允炆还是不听,放走了这三人。

直到后来这几人跟着朱棣一起夺走了自己的皇位,他才哀叹:悔不听辉祖之言!

可惜这世间最残忍的事情,就是从来都没有如果。

诗人张枣曾说:“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很多人在追悔往事时,也总是会想:如果当时换种选择,结局会不会不同。

可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一切都不会重来。

与其耗尽时间哀叹过往,不如用心走好余下的每一步。

如此,才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辜负。

3

关于处世

人到了一定年纪,见多了肮脏,熏染了利欲,才会发现,活得干净有多么难得。

然而明朝有一个人,却用一生,将干净二字活到了极致。

他出身贫寒,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操守,始终不为物欲所迷。

身居高位后,他也依旧清廉正直,为官几十年,从未贪过污、受过贿。

他就是高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于谦当时所在的官场,贪污腐败,贿赂公行。

地方大员进京,都必须携带重金厚礼,送给掌权的太监。

但于谦非常鄙视这种行径,从不肯行贿,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

也正是因此,于谦被很多当权小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一起诬杀了于谦。

于谦死后,锦衣卫去抄于谦的家,却看到他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这一幕,也让很多锦衣卫潸然泪下。

《明史》里曾这样盛赞于谦的品格: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一生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心里更是光风霁月,一片坦荡。

他活出的人格高度,的确可与日月争辉。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说:“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很多人都被物欲熏染,变得贪婪、嫉妒、傲慢,虚伪……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但无论世界如何污浊,你我生于世间,就当有所追求:

要做就做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要活就活出秋菊的气节,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

不管前路如何黑暗,坦荡做人,清白处世,我们便可摆脱污浊,活出内心的高贵。

4

关于无常

《牡丹亭》里写道:风无定,人无常。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前一刻还是风光得意,后一刻便是大雨滂沱。

更无力的是,哪怕你再有本事,也无法跟命里的无常对抗。

《明朝那些事儿》里提到的猛将常遇春,颇有军事才能。

他进能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退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且从无败绩。

然而这样一个厉害人物,却在一次班师回朝中,暴病而亡,年仅四十。

还有人称明朝第一首辅的张居正,生前权倾天下,受到无限恩宠。

他以帝师之名独裁擅权,一改官场颓靡习气,使明朝的灭亡推迟了至少五六十年。

可就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就下旨抄了他的家,还差点将他挖出来鞭尸。

常言道,世事无常,祸福难料。

我们在这世间穿行,就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意外,经历意想不到的波折。

而一个人应对无常最好的方法,无外乎八个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当你以坦然之心面对一切未知,就会发现,不幸中也隐藏着惊喜;

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间苦乐,那么生死也不过是大梦一场。

5

关于苦难

我们在看别人的命运时,总会觉得,苦难只是人生中的一块跳板。

跳过去了,功成名就,富贵荣华。

等到自己也身处这种炼狱之中才知道:与苦难同行的日子,一分一秒都是煎熬。

哪怕前方锦绣成堆,这条路,你也不会想走第二次。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明朝那些事儿》里,风流才子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的人生悲剧开始于二十五岁,那一年,他目睹了父母、妻儿、妹妹相继离世。

这些生离死别的痛苦,让他颓废了许久。

后来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他决定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结果又因为成绩太好,被人诬陷作弊,剥夺了做官的资格。

历经此事后,唐伯虎对官场心灰意冷。

可当他狼狈回到家乡,等待他的,又是亲戚朋友的挖苦嘲笑,恶语相向。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唐伯虎彻底绝望了。

他不再有梦想,不再有追求,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最后郁郁而终。

苦难,对任何人来说,从来都不是可以轻描淡写揭过去的两个字。

它是一生的挣扎与绝望。

没有人可以一辈子顺遂无忧,你我也终将与苦难迎面相逢。

在与苦难交手的日子里,记得告诉自己:不管有多苦,熬过去,挺住意味着一切。

只要不停下脚步,坚定不移地去翻越人生的高山,我们终会在途中,找到抵御自身绝望的力量。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间的历史。

在这三百年间,无数人不断地挣扎,想出头、想出名、想实现人生理想。

虽然最后的结局有好有坏,但他们都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当你身陷困顿,不知该何去何从时,不妨多看看这些过去的历史。

正所谓,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历史沉淀出来的智慧,必将让你更加通达地看待世事,更加清醒而理智地活在当下。

而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也将穿越史书,指引一代又一代的人超越苦难,过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