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装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动荡年代,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控,生命是脆弱的,亦是坚强的,《活着》是一部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也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情感细腻,人物鲜活,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这是一个历经人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故事,是一幕幕波绎人生苦难的戏剧,写尽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词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内心,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的,《活着》让每个人在阅读中形成共鸣,在共鸣中观照自身,主人公对磨难所表现出的坚韧和乐观态度,引发我们对于生命、生活、生存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对于仅有一次的生命更加敬畏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