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好的作品总是让你欲罢不能,没有续集可看,就去搜索相关的知识,如鄂温克族现状、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最后一位萨满等等……
这本书一开篇,我就已经爱不释手,女作家独有的细腻而感性的笔触,把一幅又一幅神秘而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老酋长女人那深奥却令人回味的叙述引人深思:
“几年前,伊莲娜离开了这个世界。
达基亚娜清理伊莲娜的遗物,想要把它在石头上摔碎的时候被我要了回来。
这面镜子看过我们的山、树木、白云、河流和一张张女人的脸,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只眼睛,我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达基亚娜戳瞎它呢?
我留下了这只眼睛,虽然我知道,因为看过太多的风景和人,他的眼睛和我的一样不那么清澈了。”
一个作家有一本书的成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迟子建最成功的长篇非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莫属。看其履历,曾经创造了三次鲁迅文学获奖记录的她擅长中短篇小说,但这本长篇小说竟然如此的优秀,据说仅用了2个月时间即完成了初稿,可见作者当时是多么的思如泉涌,写作得畅快淋漓,看来佳作的问世靠的并不是努力,而是思想的靠灵光乍现和那天时地利人和的神来之笔。
这是一本意义宏大的书,它讲述的是一个民族百年的历史,在时代的洪流下,一个弱小民族命运的变迁。鄂温克这个几乎是中国最小的民族,清朝时期在贝加尔湖畔戍边的游牧民族,随着中俄不平等条约的签署,被迫迁往额尔古纳河两岸,后来又进一步被束缚到额尔古纳河右岸。
经历日本人的入侵,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以及改革开放后“现代文明“、所谓先进生产方式的洗礼,他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彻底丧失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这是世界上千万个民族的缩影,记录着所谓“现代文明”对这些古老民族的生活环境与民族传统的摧毁。
作者以一个90岁的、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讲述开始,来娓娓道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独特,那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让人沉醉,这种感觉也从头到尾伴随着我们。看完这本书,让人不忍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然而,一切改变终将来到,她们的命运也一样,作为这个社会的个体,我们弱小到阻止不了任何事情的发生。
老人的讲述无外乎生老病死,这些生老病死构成了民族的兴衰,笔触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这种基调不只是因为描写最多的是死亡,而是一切美好的逝去。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史诗般的叙述,丰沛的情感,描绘了那迷人的生活场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月亮下清澈的河水,耳朵里听到的是森林中野兽经过的声音。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鄂温克族与驯鹿那互相依存的关系,也看到萨满对族人神圣的守护,看到他们原始社会般的狩猎与分配方式,还有族人间单纯而朴素的社会关系。
那传统的生活方式神秘且让人向往,我甚至感觉到自己血液里仿佛也流淌着这种基因。那些如诗如画的场景仿佛曾发生在梦境中:和父亲月夜去河边狩猎庞大的坎得憨;采集新鲜的桦树汁做饮料;用生命谱写的与狼群复仇与纠缠;在黑熊追逐中求生;以及在暴雪中寻找驯鹿群,在他们得生活中平静得如河水中的明月,却又那么神秘而美好,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白桦树是森林中穿着最为亮堂的树,他们披着丝绒一样白袍子,白袍子上点缀着一朵又一朵黑色的花纹。你只要用猎刀在树根那里轻轻划一个口,插上一根草棍儿,摆好桦皮筒,桦树汁就顺着草棍儿像泉水一样流进桦皮桶里。那汁液纯净透明,非常清甜,喝上一口,满嘴都是清香,以前我是和列娜一起去采桦树汁的。列娜走了,我就和鲁尼一起去。”
这个民族的人是善良的,他们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但是所作所为却让人肃然起敬,又有几个所谓的“文明人”能做到呢?
部族中萨满的命运都注定苦难,她每救一个人,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但她从来都是选择救人。
达西是善良的,因为杰夫琳娜刚嫁过来就成了寡妇,他不顾对方相貌丑陋而答应娶她,就因为她是可怜的。
而杰夫琳娜也是善良的,她因为感恩达西而承受着任何委屈,最终为之殉情。
部族成员间简单而朴素的情感也令人动容。即使有矛盾,那也是简单而直接的,随着玛丽亚的逝去,伊芙琳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对于这样一个民族,外来的“文明”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他们唯一的反抗方式就是族群分裂,以及驱逐不良分子。
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现代社会的诱惑最终会成为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灭亡的导火索,在政府提供的现代化定居点和充满诱惑的城镇生活面前,唯有老酋长女人一人选择留在山上,也就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的灭亡。
然而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他们这样弱小而简单的民族能够屹立,甚至存活下去的根本在哪里呢?难道是和汉族人一样接受高等教育?而他们又有何优势呢?
伊莲娜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注解,她成为本民族第一个美术系大学生后,虽生活在呼和浩特,但生活并不如意,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也不能一直在寂寞中待下去,接长不短的就要去外边呆上几天。她最成功的创作却都是来源于家乡,最终意外死亡于家乡的河流。
而西班一直对本民族的文化着迷,他创作的手工艺品在市集上很受欢迎,还在致力于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也许,这种以本民族擅长的艺术创作,是他们融入现代社会最好的方式吧。而其他的人,缺少文化也无所特长,步入到现代社会,顶多也就是一个小镇市民的底层,他们在与一直处在激励竞争环境中的汉族人比起来,能够有几分把握胜出呢?现时是残酷的,想起来也让人胆寒。
这篇文章的文字隽永,意义深远,有众多哲理丰富的语句,让人进入到那神奇而令人陶醉的环境中欲罢不能,我的脑海里都是那东北大森林里,美丽而忠诚的驯鹿,香喷喷的灰鼠,随处可见的蘑菇,以及各种色彩斑斓的鸟儿,还有那凶狠的狼群,拼死搏斗的黑熊…
“为了避免犯困,我就让头不停地运动着,先仰头看一眼天上的月亮,然后再低头看一眼水中的月亮。看完了水中的月亮,再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一会儿觉得天上的月亮更亮,一会儿又觉得水里的月亮更明亮。一会儿觉得天上的月亮大,一会儿又觉得水里的月亮大。
后来起了一阵风,天上的月亮还是老样子,可是水中的月亮却起了满脸的皱纹,好像月亮在瞬间老了。
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懂得,真正长生不老的是天上的东西,水中的投影,不管有多么美,它都是短命的。”
这是一幅苍凉、悲缅的历史画卷,那春去秋来的日子,那色彩斑斓的山峦,一幅幅靓丽的生活画面。真的不舍得这美好就这样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的希望这份美好能够留存,它是一种千百年来,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之道,让它再留存千百年,它到底是一种落后、还是先进的生活方式,留待子孙后代来评判。
回想当年,我也曾到过这额尔古纳河右岸,仿佛就是2014-15年那会儿,与鄂温克族被定点安置的时间线一致,也与这个民族、这段历史擦肩而过。
当时由衷感慨于额尔古纳河的美丽以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广阔,宽阔的河道和岸边几百里人迹罕至的荒凉。感叹这么美丽的地方竟然没有人类主宰。看完这篇文章,我才真正理解,鄂温克人是这里的主人,只不过他们不是这里的主宰,他们就是这里本身。
经典句子:
----------------------------------------------------------
- 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
- 我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的。你就看河岸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
-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 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 狼的眼睛再厉害,也惧怕火的眼睛。
- 我也哭着,我的泪水小部分流向脸颊,大部分流向了心里。因为从眼里流出的是泪,而流向心底的则是血。
- 看来最不想丢的东西,却最容易撒手离去。
-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