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它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自传作品吗?

2025-01-07 09:00:15

初读《简·爱》,深深被其吸引。孤女简·爱,人生很不顺遂,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她并没有将自我遗失,而是坚持真我,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坚毅而刚强,敏感又自尊,虽然出生卑微,但却义无反顾地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这一形象让人难忘,让人敬畏,更让人震撼!


当笔者将书与电影一起欣赏完后,内心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这是怎样一位女作者,会想到写这样一部作品,且让其熠熠生辉,成为一部经典名著?《简·爱》是她的一部自传吗?



探源阅读(一)


网络搜索得知,《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女作家,她与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最终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担任家庭教师的经历,是夏洛蒂创作的生活实践与灵感来源之一。


1855年因淋雨得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


于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


百度“小芬说教育”上这样介绍:


作者创作《简·爱》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之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唯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


而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社会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极易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因此夏洛蒂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化的笔名,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简·爱》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


《简·爱》是一部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百余年来,简·爱的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抗争不公,不依附于男性,争取自由平等的女性自尊自爱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


小红书“古越读书”这样概括:


简·爱身上所表现出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信念和举动,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简爱完全不同于柔顺端庄、半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最鲜明的个性是反叛,她的抗争和叛逆是对传统观念发起的最大挑战。



探源阅读(二)


百度搜索相关评论性文章,可见2022年《文汇报》上一篇题为《文艺评论:当我们谈论《简·爱》时,还能谈些什么?》,分析颇有见地。作者是张牧人, 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该文作者应该是查过一些有关简·爱的资料后再动笔的:


写于1846-1847年的夏间,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二次小说尝试迅速得到了曾退她稿件的出版商Smith, Elder and Company的青睐,手稿寄出后的八个礼拜,对方便出版了这部勃朗特日后留名文学史的作品。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勃朗特的真实身份。为了避免由于作者性别引发的不必要的偏见,勃朗特采用了较为中性的笔名:柯勒·贝尔。首版时,这部小说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读者间引发了诸多讨论。


作者提到,“这部作品在英国社会掀起了所谓的‘简·爱狂热’,因而谈论《简·爱》是不自量力地试图加入一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纷争与对话。


同时,作者又认为:简·爱“是一名充满反叛意识的抗争者”,但作为“一名丧失双亲的孤儿如何与不公的命运抗争并最终寻得家园的女主人公”,她“又显得太过幸运”——


作者认为,“和小说中的简一样,勃朗特同样以家庭教师一职谋生,这份职业一方面带来更多的机遇,使得她有机会接触上流阶层,施展她的才学,一方面又带来了更多的羞辱与不堪,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型职业。智识上的自命不凡和经济上的窘迫不安困扰着勃朗特,在写给友人艾伦·纳西的信中,她坦陈道:‘炽热的想象有时会吞噬我,使我感到社会的平淡乏味。’”


作者作了如下结论:


勃朗特深知写作和想象如何赋予庸碌的日常激情和意义(这也是她和她的姐妹从小玩的游戏),她让她的主人公简也加入叙述,爱上叙述,并通过倒叙,让简得以不断反刍过往激励的情感体验。


“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然而,矛盾之处在于,简并非平等的最佳代言人,她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充满着权力斗争和由此激发的情欲想象(尽管对于后者,小说并未直接言明)。借助倒叙,叙述者简得以重返记忆中这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时刻,并且,她通过言语,再次羞辱了曾经的自己。勃朗特深谙羞耻的激烈与酣畅,她让简反复自我审判、自我羞辱:“那么,简·爱,听着对你的判决:明天,把镜子放在你面前,用粉笔绘出你自己的画像,要照实画,不要淡化你的缺陷,不要省略粗糙的线条,不要试图抹去令人讨厌的不匀称的地方,并在画像下面书上‘孤苦无依、相貌平庸的家庭女教师肖像’。”


镜子和绘画使得简得以同时扮演凝视者与被凝视对象,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惩戒以及自我臣服的戏剧想象,也是一个政治失能的脆弱个体在通过自我羞辱和虐待来代偿性地体验权力,它是关于书写的隐喻,在最初的版本中,勃朗特早就先知般地将该小说命名为《简·爱:一本自传》。


“‘人应当满足于平静的生活’,这句话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应当有行动,要是无法找到,那就自己来创造”。如果《简·爱》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定已经无法说服当代读者,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借助阅读来试图体验,书写和想象如何创造意义。



探源阅读(三)


《简·爱》一书中有关女主人公简·爱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特有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对简·爱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尤其能够看到她的性格:


“我们就要狠狠地回击,狠到可以教训那个打我们的人,再也不这样干了。”——不屈服命运,敢于抗争不公;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不依附男性,争取自由平等;


“愈是无助,那我就愈是自尊,我会遵守上帝创造的、由人批准的法规。”——不甘于受辱,懂得自尊自爱;


“享受特权搂抱我珍重我的人,亲吻我热爱我的人,寄希望于我信赖的人,那能牺牲吗?如果说这是牺牲,那我当然乐于做出牺牲了。”——不安于现状,勇于追求幸福。


探源阅读(四)


“今日头条”上有篇文章,谈关于《简·爱》一书中的男主公为什么不直接跟疯妻子离婚娶简爱,分析得有理有据。


作者认为:“罗切斯特先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恋爱脑,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可就是男主的这种复杂,带来了小说的深刻意义。

理由分别是:


其一,“罗切斯特先生与简爱的爱情,完全无法支撑他们走向婚姻。支撑他们婚姻的重要支柱,是作者给他们的人生开了外挂。”“老罗切斯特先生的主意是,让儿子娶一个陪嫁极高的女子伯莎梅森为妻,而梅森的陪嫁高达3万英镑,这个数字以简·爱的工资收入计,得不吃不喝1000年。……这一大笔钱,才能支持罗切斯特先生混进上流社会的朋友圈。”


其二,罗切斯特先生用了男人惯用的方式来转移“自己妻子是个疯子”的痛苦,成为情场上的浪荡公子哥。对于情妇,他从来没想过要将她明媒正娶娶回来;但罗切斯特又没有资格离婚,他又同时“需要一个正常的社交,他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女伴,不然在社交圈子里,他就不是正常人。”但他“试图在火海中救下妻子”,“在那一刻起,罗切斯特先生释放了人性中的光华,他曾经的错误,可以被这重大的善念完成救赎。”


其三,“简·爱的婚姻真的是穷女孩的奋斗史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其实简·爱身上流淌着的,同样是上流社会的血液。……超越阶级的爱恋,在罗切斯特先生和简·爱的身上是不存在的。”


其四,简·爱这个女孩,要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独立与自尊。作者让简·爱最终从叔叔那里继承了2万英镑的财产,于是,一个小富婆简·爱,去匹配瞎眼、瘸腿的上流社会的罗切斯特先生,“只有在这一刻,他们的婚姻才没有争议地被所有人所接受。”


作者最终得出结论:虽然这很残酷,可这就是人性,在不触碰到罗切斯特先生核心利益时,他也不会触碰他的婚姻,结婚离婚都是如此。


推荐阅读网文《<简·爱>最经典的8句话,一生至少要读一次》《我们终于谈到爱情了,我想花点时间》。


经过探源阅读,我们可以发现,《简·爱》(《Jane Eyre》)的确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孤女简·爱的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简·爱敢于反抗,争取自由的女性形象,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经有过家庭教师的从业经历。家庭教师,给人以尊严,让平庸低微的女性得以接触上流阶层,并较好地施展自己的良好才学;但另一方面,这个职业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服务型职业,经济的窘迫、地位的卑微会一直困扰着她。作者力图通过“简·爱”这一角色,重新定义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尊严以及爱情中的男女平等问题。《简·爱》一书最初出版时,作者将它取名为《简·爱:一本自传》。由此可见,它的确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


《简·爱》探源阅读思维导图示例

“语文探源学习”首倡者:

姚丹华,1970年生于上海,笔名稚吟秋声,教育探索者与教育行者,独立写作人,语文学习溯源法首创者,道家文化传播者,发现美国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实为道家理念的第一人。

多年荣获上海市古典诗词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头版封面人物介绍,《语言文字报》教学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学实录《愚公移山》,北京童立方公司“大家小绘”选题系列丛书之《愚公移山》文字稿主笔。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云南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教师培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届语文年会”、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赴平湖市送教活动特邀嘉宾。

“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

“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企业文化课《古典诗词与人生境界》、社区公益讲座《溯源导读法家庭推广》、大型公益讲座《我们今天这样学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站在综合语文素养的高度研究考试》主讲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