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5本好书:
- 《金字塔原理》——如何清楚地理解和表达
- 《简单的逻辑学》——去伪存真,拒绝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 《王阳明全集》(下卷)——知行合一,才能得真知、真有用
- 《穷查理宝典》——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 《梁启超家书校注本》——为学与做人,跟大师学如何修身教子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如果方法对了,则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学有成效,则信心和兴趣逐渐增强,形成正反馈螺旋,激励自己不断向上攀登。若方法不对,则不得其门而不入,流血流汗、辗转反侧但难见成效,耐力和信心不断被消磨,兴趣就更谈不上,学习完全变成了折磨人的苦差事。
普适性的学习方法,核心在于逻辑和思维训练
第一本推荐《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训练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金字塔结构是极为有效的逻辑结构,它重点突出,结构分明,层次清晰,遵循金字塔法则,能够把知识点串成线,准确高效的梳理知识结构,检验学习效果,查缺补漏;也便于抓住重点,学以致用。
第二本推荐《简单的逻辑学》,我们的大脑远比我们认为的更不靠谱,我们身边存在太多的思维陷阱,识别逻辑的正确性,拒绝似是而非、拒绝一知半解。根据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观点,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和信息获取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的直觉思维,以此形成的印象和感觉构成了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部分。学习逻辑,就是要对这种直觉错觉保持敏感性,在信息获取的第一时间,去伪存真,隔绝噪声,而聆听真实的声音。学习逻辑有助我们透过表象,准确识别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清晰的思考,准确的判断选择,科学的决策和检验成效,形成逻辑闭环。
第三本推荐《王阳明全集》(下卷),知行合一,才能学到真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启示在于,“知”是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去探求辨析的,是需要用“行”的实践来检验修正的。不是只有“实践”才是“行”,“学问思辨”也是“行”;不通过学问思辨和实践的检验,那不是真的“知”,只是你以为自己“懂了”。知行本为一体,不可分离。学习也是如此,只是“读书”显然是不够的。阅读的过程需要比较、辨析,需要交相佐证,需要多问为什么,需要结合自己的阅历、经历或者观察相互印证,一者可去伪存真,二者可加深理解,三者可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之中,真正的把知识变成能力,变成明辨决断的智慧,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
就学习目的而言,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谈学习方法,先得区分学习的目的。为啥学习,决定了采用什么方法才是更有效的。比如为了应试考高分和为了提升某项技能,学习方法就不一样。学习解决确定性问题的技能和学习应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和问题,学习方法也不一样。
第四本推荐《穷查理宝典》,1994年,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演讲时提出了普世智慧的概念。普世智慧的含义是如何有效使用我们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复杂的、重要问题。比如教育成长、择校择业择偶,比如理财。应对这些问题知识无能为力,需要智慧——应对开放性的、不确定的、充满未知的问题的能力。查理•芒格建构了一个多元思维模型,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并依照信息行动的框架。它需要借用并完美糅合了许多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
第五本推荐《梁启超家书》,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做了“为学与做人”的演讲。指出了学习的目的是做人,将教育划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个层面,并提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大目标。不惑在于心智磨炼,而不忧不惧则在于人格养成。强调教育家教育学生、或者我们自学成长都应以这三点为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