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人人都以为——自己这一生要注定辉煌或者精彩,可是,过得很好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当史铁生先生把这句“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当做对生死最好的态度,我才懂了人类所共有的悲戚——对死亡的恐惧,是害怕没人陪伴后的孤独。
扫尽尘嚣,回头再看却发现——人生之路,只能一人独行。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年少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有能力主宰和改变世界,长大后突然懂了——曾经被自己看不起的偏安一隅、管好自己,才是踏入社会后,人们接受现实时无奈而清醒的“臣服”。
人间这一出戏剧,人只能管得了自己,只能做好自己,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最无力的就是期盼着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平。
可是,这份赤诚的初心,终归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泯灭在时光的长河里。
每一次长大的真相,都是直面残忍却又无能为力后的泯灭啊!
不是不愿去朝拜(更不是不愿意忽然站起来),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
没经历过求门无路的痛苦,没经历欲求无果的痛苦,是写不出这般坚韧的文字的。
看着这一段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史铁生先生——羸弱的身躯、坚韧的灵魂。
谁都是苦苦挨挨的活过来的,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不同,不过是痛苦无法真正分担——你的伤只能是你的伤,抱怨太多、诉苦太多,都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所以,史铁生先生才有了“不欠什么”的觉悟。
当你抱持着“被欠了什么”后,这份执念的苦果,也不过是由你亲自品尝罢了。
苦难是逃不脱的,你要有直面的勇气!
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人生)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陷入痛苦,是一种倒霉。所以,我愤怒于自己的霉运,也羡慕着别人的顺遂。
如今想来,这不过是我的错误认知——我,把世界想反了。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写的一样:
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
佛家讲渡苦,也说——人生的苦难,才是常态。
可是,不信真相、不愿正视真相的人,还在自己心中不面对苦难的内耗里挣扎。
艾菲在《心智觉醒》中,曾经提到过人性的一个特点——厌恶风险,追求确定性。
顺遂里面,是充满确定性的安全感;苦难里面,是背离幸福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缺失那份对生活的掌控感,所以,可见追求人生顺遂,只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
而苦恼的真实目的——是磨砺人的本性,创造他身心上更多的价值,毕竟,成长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它必须经历锻造和捶打,而这些经历,又偏偏产生在苦难里。
所以,人人都想躲避苦难,可人人却又无法没有苦恼,这真是个两难的真相,实在恼人!
所以,上帝不会因为谁给予了讨好,就给他轻松和宽裕,对于经历苦难来说,人人的痛苦都是相同的。
纵然形式不同,但都是痛啊!
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这段话讲出了面对苦难时,人最重要的底色——信心,这或许人固守在苦难里,最昂扬的姿态吧!
曼德拉在监狱里被狱卒欺侮,可是出狱后,他却感激狱卒对他的一切行为,以前我不懂,觉得他的行为虽然高尚,但总少了一点脾气。
如今我才懂——狱卒的行为,没有动摇曼德拉任何的信心,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做一个从心里都没被打扰的高尚之人。
所以,他可以继续活得高尚,而所有的丢脸和恶意,在这样高尚的做法面前,都会自惭形秽的。
这才是——最漂亮的回击方式!
这就是苦难里,自信给人的意义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