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能治愈你的只有你自己

2025-02-17 00:30:33

亚马逊上有一个留言,有没有一本书,能够彻底改变你的人生?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了这本书,这位读者说,它把我从那种僵尸一样的状态里拉了出来,我重新找到了快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里学入门级书籍,是英国国民级心理读物,首次出版于1997年,畅销二十年,在心里学排行榜上稳居第一位,帮助万千读者了解自己,治愈自己。它讲的是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了十次心里咨询重新找回了快乐和希望的过程。

它是英国国民童话《柳林风声》的同人后传。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著名心里学研究和临床医生。

巴甫洛夫曾说过:“一切固执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

这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你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也都能从中找到希望和光明。

接下来我带你详细了解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蛤蟆先生的世界。

主人公蛤蟆先生本来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却突然深陷抑郁,不能自拔。在朋友鼹鼠和河鼠的帮助下,他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做了10次心理咨询。最后不仅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重拾了快乐,内心也发生了改变。

蛤蟆先生,其实就是每一个你我的真实写照。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但一路走来,内心早已伤痕累累。他从小生长在“没有欢乐”的家庭里,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从父母那里,蛤蟆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从7岁被送去私立学校,到大学选择拉丁语专业,再到毕业后继承家族产业,蛤蟆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别人决定。他像自己人生里的“局外人”,只能将伤痛深埋心底。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

他绞尽脑汁地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父辈的辉煌说事,丝毫不在意他的付出;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可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为了看起来合群,他甚至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然而,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未能换来他人的好感。

他努力的迎合别人,一味的苛责自己,进行自我批判,后面会面中有一次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的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心理医生对蛤蟆说:“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本书用童话的形式讲述了蛤蟆先生以及朋友们的故事,用心理医生和蛤蟆先生咨询对话的形式,让我们读起来轻松愉悦却又回味无穷,让我们如临其境,人物形象很生动,细节和心理描写很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心里学,本书讲到以下知识点:

1、关于“三种状态”

我们的一生必经三种状态,即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我们不会一直稳定在某一种状态里面,但我们可以不断前进,不断追求,在不断接近的状态中实现自我。

儿童自我状态: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得像孩子。选择压抑自己的愤怒,采取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等其他发泄方式缓解情绪。可分为出生就拥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的自然型儿童;为了融入他人做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等顺从行为的适应型儿童。

父母自我状态: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的行为影响到成长后期的价值观、道德观,对生活的评判标准的形成。可分为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的挑剔型父母;温暖、关怀、安慰、鼓励,“我为你好”的养育型父母。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非情绪化方式去行事,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回归到自己身上,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父母自我状态为我们融入社会提供遵守伦理底线的规范和维护人际关系的方式;儿童自我状态是遵守社会游戏规则的前提,是影响工作成就的基础。但成人自我状态给我们的是不依赖别人、不恐惧未来、淡定、从容、自由 的底气。

蛤蟆先生刚开始就是处于一个儿童自我状态里面,通过不断探索自己,最终到了成人的自我状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长大了,却一直用孩子的思维状态在处理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只是年龄长大了,心里却一直没有长大。希望我们能一起探索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关于“四个坐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自己与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将人际交往心理模式分为四种:

★ 我不好一你好:“自卑者模式”、“儿童模式”。来自于童年的无助感,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会玩那些会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例如PLOM(扮演弱小可怜的我),他们竭尽所能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 我不好一你也不好:“骗子模式”、“反 社会模式”。经常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

★ 我好—你不好:“自负者模式”、“偏执者模式”。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经常感到愤怒。这类人通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例如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 我好一你也好:“阳光模式”、“健康者模式”。是一种成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善于发现彼此优点与长处。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有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即信自己,也信他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从小,我们都不被允许去表达悲伤,仿佛一个男生哭了就是懦弱,女生哭了就是娇气,我们自己不自觉的就会去隐藏情绪。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也许是错的,我们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是会有情绪,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呢?蛤蟆先生在咨询的时候,不断说自己就是一个不会生气的人,苍鹭医生问他你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下意识的就会回答我挺好的,其实他一点也不好,苍鹭医生不断段追问他内心深处真实的感觉,最终蛤蟆先生开始能真实面对自己的情绪,真实才是了解内心世界的入口。在蛤蟆先生语气不好对苍鹭医生说话其实实在反抗,也是在面对自己此刻真实的内心想法和情绪,那次是一个转折点,回去之后蛤蟆先生不断思考,之后他更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了。

顺从的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低自尊的人总是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

有些人会竭尽所能的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情,而忘记和忽略那些美好的时光。

愤怒的人从来都不会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是在怪罪别人。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夜,朋友发消息问我,你焦虑吗?我说不焦虑,因为没有用。

也许我们只是习惯性的去躲避那些问题,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有一点小小的焦虑其实没什么问题,它也可以是动力。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疗愈的过程已经开启了,在2022年后疫情时代,我们可能经常会觉得自己是无常命运当中的一只小船,充满了无力感,所以我们格外需要这本书,去治愈那个处在焦虑当中的自己。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没有一点所谓焦虑的问题,但读完之后,不止我我身边的人其实都在这本书中,我们故作坚强,对自己要求很高,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便是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苛刻。我们对自己太严苛了,也许应该和自己和解和世界握手言和,在拼劲全力的同时,也放过自己接受事与愿违,接受无常,接受我们不过就是个普通人,但普通人也能活的诚挚而热烈。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