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超高分《活着》:初读是残酷的现实,再读是和解的人生

2024-12-31 11:00:02

窗外鸟鸣嘤嘤,楼下的白蜡树已成荫。今年的夏天又悄悄来了。这一切又把我拉进了书里那个截然不同的夏天:“我”去乡间收集歌谣时,和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人,坐在茂盛的树下,听他讲述着自己一生的故事。这是一段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也是一部演绎生命无常与幻灭的人生戏剧。这便是《活着》里刚刚入夏时的故事,也是福贵故事开始的夏天。

《活着》书籍

读一本书,听一段故事,品一种人生,增一份人生阅历。感受种种美好与悲伤,思考书中人物经历带给我们的指导意义,明白活着的真正含义,这也是作家余华透过《活着》这本书,真正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活着》初读是残酷的现实,再读是与自己和解的人生。

龙应台在《目送》中曾写到:“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这便是它留给我的最大的感触。

电影《活着》剧照

《活着》讲述了阔少爷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遭遇,最终成了农民福贵的悲惨人生的现实故事。他,嗜赌如命,游手好闲。原本丰厚的家业被他赌光败光,从此家境一落千丈。他的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也在贫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可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最终,历经波折,回到家中,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

电影《活着》剧照

我想,此刻福贵的内心除了震惊,更多的便是欲哭无泪了。现实的齿轮,不会轻易绕过任何一个人。事后,人总得为当时的所作所为买单。子欲养而亲不待,即使福贵再纨绔,听到这个噩耗,内心也会充满懊悔与羞愧。但好在,这也是福贵人生第一阶段的成长。现实的残酷,打醒了他,虽家财散尽,却懂得了家与家人的意义:他们是陪伴,是开心,是战胜穷的勇气,是愿意为之重新出发的源动力。

电影《活着》剧照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生活仍要继续,庆幸的是,归来后的福贵已经学会了珍惜与承担责任。

他不在的日子里,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一双儿女。租了五亩田,从未干过农活的他,开始干得很慢。但他早睡早起,坚持干活,最终学会了种菜,种棉花和挣钱养家。他说:“俗话说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日子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残酷的现实总是拧巴着原本苦难的人。儿子、妻子、聋哑的女儿、女婿和外孙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了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生命的黄昏里,和着往昔,吟唱着回忆。

电影《活着》剧照

有时候会想,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现实,才算是真正的活过。我们总是习惯在自己和前人的经验中找寻答案和防御的措施,但有些苦难却是我们的人生“特调”,只适合一个人品。我们读着温情的文字,看着一路以来,福贵的成长。

福贵从一个气人的“巨婴”成长为一个独立行走的人,历经了无数生离死别。一次次的打击,鞭在身上,无疑是给老旧的伤口撒了把盐。他无力改变时代的大环境,只有随波逐流,不断地与自己和解。

电影《活着》剧照

无良医生不管有庆的死活,拼命抽血。为了救县长夫人,有庆被活活抽干。可医生却丢来了一句冰冷的话:“你有几个儿子?”有庆听话懂事,却死得太冤。无不折射出了当时拼命巴结官员的社会现象和对普通百姓生命的薄凉。当时的福贵没有任何话语权,只得接受残酷的现实——白发人送黑发人;

凤霞生孩子住院,却难产。女婿二喜说保大。可事与愿违,凤霞产后大出血,没能挺过来。喜事变丧事,苦根成了凤霞留给二喜和福贵的唯一念想。二喜因凤霞离世,失魂落魄。丧女之痛,福贵无人诉说,只能在内心慢慢消化,接受着事与愿违,学着自己与自己和解;

电影《活着》剧照

二喜被水泥板压死,苦根没了爹娘,福贵与苦根,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后来苦根病了,福贵本想煮些豆子给他吃,可因着急去田里干活,匆匆走了。回来时苦根因吃了太多豆子,已经不行了。他没有想到,因为太穷,吃不上豆子,苦根一次吃了太多,反而害了苦根。他埋葬了最后的亲人,又孑然一身了。谁能想到事情总是发生得那么突然,有违意愿。

电影《活着》剧照

有时候,我们总说,如果当时是这样,那就好了。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只能接受事与愿违,能做的就是不断与人生和解。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曾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请记住你爱着和爱过的人。”生活总是充满了无常和幻灭,人生后半场,就要学会接受事与愿违,不断与自己和人生和解。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现实残酷的试金石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事与愿违,却依然充满希望,乐观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