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部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典籍!你读过哪些?

2024-11-09 09:16:13

1、《永乐大典》——百科类

《永乐大典》在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四库全书》——百科类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13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约8亿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3、《梦溪笔谈》——科学类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尤以其科学技术价值闻名于世。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有世界性影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4、《天工开物》——科学类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状况。

5、《齐民要术》——农学类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

《齐民要术》包含了贾思勰重要的生产理论,即强调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认为农业生产要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所谓“地利”,就是指要考察土壤的质量,根据土地的情况来种植适宜的农作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管理;所谓“人和”,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顺天时,量地利”,才能既节省人力,粮食收获又多。反过来,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就会劳而不获。

6、《农政全书》——农学类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

由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农政全书》全书60卷,50万余字,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7、《九章算术》——数学类

《九章算术》,算学书,作者不详。西汉早期丞相张苍、耿寿昌等增补删订,三国曹魏时期刘徽注释,唐初李淳风注,作为通行本。全书分9章,246个例题,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内容十分丰富,在数学上有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提出了方程问题及勾股问题。它于隋、唐时传入朝鲜和日本,被定为教学书籍,现已译成英、日、俄等国文字。国家图书馆藏有南宋本《九章算术》。

8、《本草纲目》——医学类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的长子李建中在任蓬溪知县期间,帮助李时珍编辑修订了《本草纲目》,并助该书出版。

《本草纲目》内页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其主要成就包括:集中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374种,并附方11096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并在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特别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

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用,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

李时珍

9、《黄帝内经》——医学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书,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著作。

10、《千金要方》——医学类

《千金要方》由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年),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

11、《甘石星经》——天文学

《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两书的合称,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中当属《甘石星经》最大,同时该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齐人(一说楚人或鲁人)甘德、魏人石申(一名石申夫)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

12、《周髀算经》——天文学

《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证明了勾股定理,明确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周髀算经》上卷二)

《周髀算经》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含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后来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后历代数学家无不以《周髀算经》为参考,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13、《史记》——史学类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比《淮南子》多39万余字,比《吕氏春秋》多28万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14、《资治通鉴》——史学类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

全书分为294卷,约300多万字,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据《四库提要》记载,《资治通鉴》引用前人著作322种,可见其取材广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之后的史官创作、中国的历史编撰、文献学的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15、《孙子兵法》——军事学

《孙子兵法》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古典的军事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兵书。作者是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

孙子兵法园

16、《奇门遁甲》——玄学类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最初创立时,共有4320局,风后改良为1080局,是中国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结果,它包含有天文学、历法学、战争学、谋略学、哲学等。

按照功能划分,奇门遁甲有“理数奇门”和“法术奇门”两种。它被称为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最高预测学。古代使用奇门遁甲之术的贤圣们大多是治国平天下的军师,如姜太公、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国事、兵法方面。

17、《徐霞客游记》——地理学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18、《氾胜之书》——农学类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作者氾胜之,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比如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13种。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