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病隙碎笔》,悟苦难的人生意义

2024-12-21 08:16:15

生命,一场奇迹

人生刚到中年,背佝偻,腿残疾,发秃顶,两个肾脏又都相继失灵继而演变到尿毒症和脑溢血…,这是史铁生风华正茂的年龄一天天遭遇的病痛“笔记”,这是生命壮丽的史诗,当然我无权过度拔高这份苦痛,难免露出居高临下品鉴他人人生的嫌疑。然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完这本书我对作者人间清醒后转为积极的态度面对唯有敬重之意,没有丝毫轻视。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轻人相继遭逢的苦难,没有谁比他更能切实体会苦难的痛楚。这份生命的鲜血淋漓感,让他写下了《病隙碎笔》,也助我们感悟人生灰暗的另一面和积极昂扬的心态。

《病隙碎笔》,不幸残疾人的史铁生开启了人生的写作之旅,在整个世界静下来以后,业余时间如此充实的他开启了体悟人生,把苦难当做激励人的良药,以苦为帆,以苦入药,当真是当下作家不可多得的楷模,也是平凡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人生导师之作。

残疾与残废有什么区别,身体残缺后有无价值是第一个区分度,因此残疾人拒绝听到废这个字眼,这也是我们对于他们保持尊重的最低标准,对别人的生命抱有敬重的最低行为标准。殊不知,“这样”的区分再小心翼翼也会伤害他们,这不是病者的玻璃心作祟,而是旁人一旦感同身受他们,才能理解他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可以参考我们感冒发烧的时候,躺在床上一言不发都难受不堪重负,而这只是小病小痛。疾病,是人一生到老必然会遭遇的所谓“苦难”一环,有人严重步步为营、一步一个坎,有人却能轻松避开化险为夷,但没有一个人能完全逃避,所以更不必对苦难中的他人报以没有温度的冷眼和评价。

书中写道,若以苦难投资下注作为换取幸福的筹码,这是是交易、是行贿,背离造物主的初衷,实则最终也无法得到幸福。真正的强势文化从不抱怨,从不祈求圆满,也不去刻意逃避而趋吉避凶,实际上,躲避不如应劫证道。《遥远的救世主》也说过,真正的救主不是人,而是道,得救更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而是觉悟。与其迷茫度日倒不如醒悟,与其消沉连连倒不如自信并坦坦荡荡一些。若是福报可以预定,像遥控开关一样预设好,自信满满演变成所谓“谋略”的行贿之流,以苦难去做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那都不是上帝的期待,仅为个人的一厢情愿。细细想来,我也为自己的人生不甘过,为挫折沮丧过,虽然不及作者这般痛苦,却也深夜不得眠,辗转不得睡,思考苦难之于生命的意义。

人的欲望无极,旧事物有旧矛盾,新事物造就新矛盾,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是不变的铁律。但苦难穷极的时候,不可消失的是希望长存,这是信者乃至芸芸众生的漫漫长路,信心不灭希望之光,总有一线生机留人争取,这也是人在超脱苦难之后才能看到本质。


“最易之读是不读,最易之思是不思,易而又易,终于弄到没有差别时便只剩下了简陋”。人生若是简陋到连苦难都不曾拥有,快乐也一定不会到来,没有了对比,幸福感从何而来!若是没有了挑战,信心从何而来,能力从何而来,这都是值得思索的问题。由此可见,苦难虽然带给我们坏心情,体验极差的遭遇,确实生命不可缺少的一课,细细品读,才能掌握人生密码,获得战胜困难的主动权和先决权。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奇妙而独一无二,部分组成整体,整体却不可能为了部分而改变成它想要的模样,这正如祈求总无法实现“特权”化,只能从心出发,改变内心,提高思考的维度,正如残缺印证完美,换句话说,苦难印证人生。作者史铁生遭遇的重重苦难比之我们简直是如同晴天霹雳,他的人生似乎是不完整的,失去了爱情,早早丢失了亲情。而他又是完整的,拥有别人没有的真挚友情,拥有不一样的生命体验虽然这份体验带给他痛苦,报之读者的却是自信与感恩,也因此拥有别人没有的才华,这点令人敬重!


后来,我也释然了,枚举全部的事实,比独举片面的励志人生更有说服力。若拿掉苦难之后世界将不再完整,人生也将不再完整。这里,苦难存在的意义或许是完整度,或许是为了让人深刻体会、感悟之后,才能接纳苦难,拥抱苦难,并走出苦难。


这就像声音之于寂静,噪音之于孤寂,世间本无动静,却有人心,如果取消了噪音,便只剩一片孤寂。噪音打破孤寂,其存在的意义便是包罗万象,让人适应而非逃避,若是逃避,会有新的“苦难”等待。苦海本无边,回头亦是岸。逃避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制造新问题新麻烦,让人在痛苦的边缘恶性循环。


苦难为路,信心为灯,以信心为引线,希望就在前方,这不是鸡汤式的洗脑,而是客观不变的准则。铁生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虽然他已经不在了,可他的精神留在我们的心中,也感染着我们:苦难真正的意义是觉悟,最后拯救我们的非物质层面的人或神,而是主观意识层面的道,是艰难中萌芽的自信之花,还以醒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