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对外国文学作品一点不感兴趣,不但因为它们晦涩生拗难懂且由于背景不同根本不知作者所云。直到遇到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它就如身边真实发生的一样,小学时就觉得凡卡太可怜了。历尽千帆后人已到中年,如今读来依然潸然泪下。
至今都记得这篇课文,这个9岁的孩子就开始了沉重的工作,受尽老板的剥削与周围人的欺负。而他只能把经历写成文字,向慈祥的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生活。
天真的孩子满怀希望把信寄出,盼望爷爷来接自己回家,却不曾想这封信爷爷可能永远都收不到…当年上这堂课时,老师说凡卡没写清楚地址和收信人,也没有贴邮票,所以信是无法送到爷爷那里的。
这简直是童年大刀,还记得我被老师点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太悲了我读哭了,想哭又不敢,边忍着泪水边读……
“要不,我就要死了”这句我印象很深,因为我读的时候为了突出感情读的很急迫,但老师说你想一个对处境绝望的孩子,是没有力气也没有反抗能力的,所以读的轻生才能体现人物感情,更有悲剧色彩。
长大后再读契诃夫的短文感觉太眼熟了,真的是西方版鲁迅。我至今还对课文第一句印象深刻:九岁的凡卡茹科夫……那时用录音机播放磁带,写完作业播放来听,为凡卡感到心疼。我记得当时老师还要我们续写,拿出来念的范本是一个女生写的,第一段就是熟睡的凡卡被冰凉的冷水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