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构造社会现实。
作者表示: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情境,从认知和情绪角度来表征事件,这就是构造社会现实的方式。协变原理指出,如果某个因素一旦出现就可以看到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看不到这个行为,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凯利指出,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人们要就三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协变: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区别性指的是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一贯性指的是: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一致性是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样情境下也做出同样的行为。在做结论的时候,这三个维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利偏差引导人们将他们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在很多的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性格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生活当中凡是涉及要评判自己的表现的时候,都应该注意自利偏差。当自己属于群体一员时,人们也容易出现自利偏差,他们很容易将群体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其他群体成员。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互动的行为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当实际的状态,目标人物的现实,模糊或者不确定时,期望产生的效应最大,在这种情形下,很可能要超越那些所谓的材料,直接对背后的现实做推断。人们所普遍具有的希望有一种顺畅的社会互动的冲动使得人们更有可能重新按照他们自己的信念、态度来塑造世界。
从本章中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性中存在的弱点和有点。通常在生活中,一些人在取得某项胜利的时候,总是把成功的因素理所应当的归功于自己,而当自己在进行某项事宜不太顺利的时候,便将原因归结于外在,从不找自身的原因。所以这样的自利偏差行为往往导致成功的人长久不了,失败的人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一度认为自己运气不好。不得不说,自利偏差的行为是人性中的弱点,我们要反着来,当自己成功的时候,要把功劳归结于外在的一些因素,毕竟很多时候,光靠自己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失败的时候,也不要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而导致失去信心,要对自己以前的经验做好复盘,分析自身的原因,重新开始出发。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都希望自我能得到尊重和实现。这也是我们人性中的优点,当我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时,我们便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来塑造世界,实现较高的自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