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节选自舒仓善译的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作者以饱蘸感情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歌颂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情感。故事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汇聚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之余,字斟句酌,凝神细思,发现译文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让人深感遗憾。下面仅就目力所及,逐段一一列举,以就教于同仁。
第一段
(1)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这里“自己”与“他们”重复,“自己的”应删去。
(2) 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业绩”不能完成,只能是“创造”; “业绩”不能说是“决定性”的,“作用”“胜利”才是“决定性”的。
(3) 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伙伴之一的”纯属多余,可删去。“想”只能是“害怕”地想,不能“可怕”地想。 “在他们之先”,显得有些生硬,还是用“之前”比较好。“突然”与“早已明白”之间存在矛盾,既然早已明白,又怎么会“突然” 呢?
第二段
(4) 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破折号本身已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所以“即”字显得多余。
(5)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昔日”两字多余。“数以几百万个月计”,没有这种说法,只能说“数以百万计”。 “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不通。“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不应是对“人类”来说,而应是对探险者来说。
(6) 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可以说是癫狂。
“希望”不能“癫狂”,显然二者搭配不当。
(7) 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梦想是“破灭”,不是“完了”。
(8)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夺眶而出”就是从眼睛里涌出,故“从他们的眼睛里”多余。
(9) ……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地方不能伤心,只能说成“令人伤心的地方”。
(10)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堡垒只能被“人“冲破,不能被“人类” 冲破。用“人类”显得用词过宽。
第三段
(11) 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
破折号在这里本身就有解释说明和强调的作用。所以“联合王国的国旗”不用打引号。
第四段
(12) 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
“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表意不完整,应在后面加上“就不会偏离方向(就行了)”之类的语句。此外,后面的“自己原来的脚印”,语意重复,应删去。
(13) 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
此句有些令人费解,因为煤油是不会凝聚着“热量”的。
(14) 一旦偏离了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一旦”一般与“就”搭配,所以“无异于”前应加一“就”字。
(15) 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营养”能带来力量,“营房”却不能。
第六段
(16)每当他们到达一个贮藏点时,就稍稍高兴一阵。
这个句子缺主语,应把“他们”放在“每当”前面,或“就”字前。
(17)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
定语位置不当,“一片”应放在“阴森森”之前;“寂寞”也不会是“阴森森”的,可将其删去。
(18) 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载重”是“负担重量”之意,显然用词不当,可将它改为“物品”。
第七段
(19) 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勇敢”中已含“大胆”之意, 语意重复,应删去“大胆”一词。
(20) 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
“可怕地”不能修饰“发觉”,应将它改为“惊慌地”。“ 身强力壮”可改为“强壮”。
(21) 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
“毫不迟疑地”和“迅速”重复,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22) “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已经疯了。
将“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改为“从他的语无伦次里”,既避免重复,又显得简明。
第八段
(23) 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在行走。
“他们中间的”多余,删去。
(24) 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
“使他们”不但重复,还不通,应删去。“绝望”前加“可怕的”来修饰,多余。
第九段
(25) 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
“镇静”不能“强制”,只能“强作”或“强装”。后面三句话也不能说是 “厉叫”,最多只能说“哀鸣”。
(26) 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
又是“可怕的”用错了,可将它改为“令人寒心的”之类。“上帝保佑”不能“惟愿”。可以说“愿上帝保佑我们”,或者“上帝保佑我们吧”,却不可以说“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
(27) ……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
“加快结束自己”,成分残缺,应改为“结束自己的生命”。
(28) 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
只能拒绝一个“建议”,不能拒绝一个 “主意”。
第十段
(29)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
“他们”“大家”重复,删去一个。
第十一段
(30) 他们疲倦已极,已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
“迷迷糊糊”不能用来修饰“直觉”,可删去。
(31)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
这里,煤油不是“热能”,而且,天气也不能“留下极少的煤油”,应将“好像”一词前的逗号变成句号,并在它前面加上主语“老天” 或“命运”一词。
(32) 任何希望都破灭了。
此句可改为“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33) 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与前一句话“还要忍受怎样的苦难”重复,应删去。
第十二段
(34) 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人类的亲密情谊。
对祖国、对人类,不能说成是一种“亲密”的“情谊”,只能说成是“深情厚谊”。
(35)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这个句子,与前一个句子不能构成转折关系,且表达混乱。可改为:“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心中的海市蜃楼,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36) 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候,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此句不简洁、不顺畅,应将“书信”改为“信 ”。
第十三段
(37)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
“哆哆嗦嗦”后应加“地”。“已经”一词也可删去。
(38) 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同样是“可怕的”误用,且整个句子成分残缺。可改为“在它们上面补写了令人心碎的‘我的遗孀’这四个字”。
第十四段
(39) 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
用了“至少”,前面就应交待还要找到什么,否则就不要这个“至少”。
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语文教材提供的言语材料学习领悟,在接受言语材料思想的同时,经过不断地言语刺激,继而形成语感,掌握母语。这就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言语材料必须是正确的、规范的,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足以作为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的典范,有助于促进民族共同语的正确传承和健康发展。对照这个标准,不难发现,《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是无法作为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的典范入选语文教材的,它翻译得实在是太糟糕了!可以说,它是一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悲剧。如果茨威格泉下有知,肯定会生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