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读后感手写版(班主任兵法用来对付谁?)

2024-07-16 12:45:10


看到这个标题,估计很多老师会想到《班主任兵法》一书及其作者万玮老师。是的,我这篇文章的确是因这本书有感而发的。

然而我本文立论不是针对万玮老师——这倒不是因为我怕“得罪”我的朋友万玮,而是因为我的“有感而发”的确是针对一部分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误解。不过,我也要直言,这些“误解”和《班主任兵法》是有关系的。

应该说,万玮是我很欣赏并敬佩的老师,也是我的老朋友。大概八九年前,这本书中的内容还在我的教育论坛上陆续贴出的时候,我曾经在后面跟帖,除了对作者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精神的赞赏,还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无论如何,用兵法来对付孩子是不妥的。”后来《班主任兵法》出版了,受到一线班主任的普遍欢迎。一次,在讨论我某本新著的书名时,编辑启发我说:“书名一定要抢眼球,你看,《班主任兵法》这个书名就为该书增加了好几万印数。”这时我才明白,用这个书名未必是作者的初衷,可能更多的是出版社的“市场考虑”。

但为什么书名为“兵法”就会有“市场”呢?显然,出版社是深谙目前不少班主任的种种浮躁心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些老师对“兵法”的迷信。实际上,在万玮老师那里,所谓“兵法”之说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比喻的是班主任的方法、技巧甚至“绝招”。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的确展现了万玮老师班主任工作中种种有效的招数,这些招数背后就是万玮老师对学生的爱——遗憾的是,好多老师眼睛只盯着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有一次,我当面对万玮老师说过不能把方法放到第一位,第一位应该还是爱。万玮老师说:“我同意你的观点,实际上我的想法和你一样。”尽管只是比喻,但我依然不同意“兵法”的说法。最近我又看到《班主任兵法》的发行广告把万玮老师说成“班主任中的军事家”——这一称谓显然源于“兵法”一说。尽管所谓“军事家”也是比喻,但类似的说法无疑会给一些年轻老师一种误导,好像教育就是军事;那谁是敌人呢?当然就是学生了。当然,我知道没有哪个老师会在思想上真的把学生当敌人,但因为是“军事”,是“兵法”,潜意识里自然会把学生视为敌对面,并希望在行动上战而胜之。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一切(经济、文化、教育等)都视为军事行动。比如“钢铁元帅升帐”“新长征突击队”“大兵团作战”“大会战”“打一场……歼灭战”(或“人民战争”)“占领高地”“卫生战线”“教育战线”……现在,连班主任工作都有了“兵法”之说,优秀的班主任都可以被称为“军事家”,是不是这种思维在教育上不自觉的体现呢?

把自己的工作“军事化”,意味着把工作对象视为需要战胜甚至消灭的敌人,同时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战场上,两军对垒,狭路相逢,“不择手段”是必需的,因为面对杀红了眼的敌人,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战场上的敌我双方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讲什么“民主”与“人性”的。书生气十足,感情用事,只会被对方吃掉。但教育不能这样。兵法只能用于对付敌人,不能用来对付学生。因为学生是教育、培养、转化、感染的对象,而不是消灭的对象。我当然知道,“班主任兵法”并非是说班主任要把学生从肉体上消灭,但这种说法,在观念上首先就把学生放在了敌对面。我不能不说,这与现代教育应有的尊重、信任、平等、民主等观念实在相差太远。

我想到网上流传的“老师小薯条搞定抽烟学生”的一个著名段子——面对死不承认吸烟的学生,老师让他吃薯条,以此来观察学生的习惯性动作,进而判断其是否吸烟。比如老师问:“吸烟吗?”学生说:“不吸。”老师便递上一根薯条说:“吃根薯条吧!”男生习惯性伸出两根手指夹着接过薯条,于是原形毕露;如果学生很小心地用手掌接薯条,老师会问:“不蘸点番茄酱吗?”学生一不小心蘸多了,赶紧用手指弹了弹薯条,又露馅了;如果男生蘸番茄酱恰到好处,圆满地吃完薯条,老师又问:“不给同学带根薯条回去吗?”学生会自然地接过薯条夹在耳朵上,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里,班主任无疑是很有“兵法”的:不动声色,含而不露,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兵不厌诈……对此,也许一些年轻班主任会推崇不已。但我看到这段子,则不寒而栗:明明已经知道学生吸烟了,却不正面教育,而是猫玩老鼠式地把学生戏弄了又戏弄,胸有成竹地让学生一次次难堪,而后笑眯眯地看着学生一次次出丑,最后乖乖地束手就擒。教育到了这步田地,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老谋深算与浑然不知,精心策划与猝不及防,居高临下与狼狈不堪——这是世故的成人与幼稚的少年之间不对称的较量,胜负早在较量之前就定了。

面对违反学生守则的孩子——是的,不管怎样,他还是孩子,为什么不开诚布公地和他谈心呢?教师可能怕他不承认,怕他狡辩,于是便设计“请君入瓮”。孤立地看,这个教师很有“成效”,因为他让学生不知不觉就暴露了自己的恶习;但这是我们充满爱心(不好意思,可能已经有同行对这个词不耐烦了)、充满尊重(又不好意思了,可能有人对此同样不以为然)、充满人性的教育吗?当教师得到了犯错误学生最后“不得不承认其错误”这个“战果”(这个词和“兵法”十分匹配)的时候,教师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教育失去了什么?

也许有老师会说:“您太认真了吧?这里的‘兵法’指的是教育转化学生的技巧,是破解难题的具体方法。”我深知班主任日常工作的繁琐,更理解班主任们每天所面临的种种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与应付种种足以让人气急败坏的突发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往往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常态。所以,班主任渴求各种高招的心情是很自然的,因为班主任本身就应该拥有“十八般武艺”。但我还是认为,技巧也好,方法也好,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与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感相联系,如果我们在思想深处把教育当作“战斗”,把教育的过程当作算计学生、征服学生、战胜学生的过程,其间充满计谋甚至权术,什么“瓮中捉鳖”、什么“以毒攻毒”,还有“游击战”、“阵地战”……恕我直言,这样的教育太可怕了。因为当我们玩弄学生于股掌之中最后“大获全胜”的时候,“人”已经失落了。

是的,教育者不可能不讲智慧,这里的“智慧”就包括了技巧与方法,但技巧和方法绝不是“兵法”。教育智慧饱含着民主的思想,散发着人性的芬芳。教育有时候甚至离不开善意的“欺骗”与必要的惩罚,但即使是所谓“欺骗”与惩罚,出发点依然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如果说教育方法是“术”,那么教育思想就是“道”。离开了“道”,所谓“术”的功效是有限的,有时候甚至是苍白的。对教育来说,爱、民主、尊重、信任……永远是最根本的“道”。只有教育之“道”,才能赋予具体的“术”以生命。而且我还要强调的是,“道”是普遍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而“术”是特殊的——任何有效的方法都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的。班主任工作乃至整个教育,首先是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爱和现代民主思想,方法、技巧从来都是第二位的,而且这些方法与技巧从来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有效,绝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什么“万能钥匙”。

很遗憾,我们现在不少年轻老师,一说到班主任工作,就想到的是如何把班级“搞定”,如何把学生“摆平”,至于潜移默化地感化与影响,持之以恒的涵养与熏陶,对不起,没那闲心,没那工夫!所以,才有诸如《和家长过招》《班主任工作招招鲜》等“兵法”书的应运而生。但我依然认为,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术”,看成是“谋略”,看成是“兵法”,这样的教育是走不远的。

网友江南明月客说得好:“作为班主任,还是当以修道为首,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学问修养,这才是育人的不竭之源;只注重术的追求,哪怕技巧练到了炉火纯青,最终会让自己变得很小,挖空心思如侦探如间谍般对待学生,只讲奏效,不讲策略,教育自然失去了人性。”

教育,首先是出自良知。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你忍心用权术与兵法吗?有良知的班主任,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或屡教不改的缺点,他会难过,更会可怜,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心痛与惋惜。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他当然也会生气,甚至严厉批评学生;他更会讲究教育艺术,甚至运用一些策略,但伴随整个教育过程的,是老师那颗温暖柔软的心——他永远会善待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想方设法地算计学生,“制服”学生,“战胜”学生。

如果一定要“中庸”地说,“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教育既需要情感,也需要技巧,不可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厚此薄彼。但是,从来就没有孤零零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半斤八两”,人们往往是有所偏重同时又有所失落。因此通常情况下,一个时代所强调的,总是那个时代所缺乏的。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究竟是缺乏技巧呢,还是缺乏情感?如果是前者,那现在多谈谈“兵法”是没错的。但我认为,从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爱与民主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例子不用我多举。

请别说我“容不得异见”,在“兵法至上”“技术第一”的今天,也允许我强调一下“思想”与“情感”好不好?请别说我“嫉妒年轻人成名”,从现在许多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欣赏他们也是欣赏自己,我直率地质疑他们,同样是我欣赏的方式之一,在我看来,好朋友的真正标志就是能够直言说“不”;请别说我“站着说话腰不疼”,我其实从来就没“站着”过,除了读博和在教科所短暂供职,我一直都在一线和孩子们摸爬滚打,在讲台和学生面对面,作为校长的我,现在还担任着包括谈心、家访等常规工作在内的副班主任;请别说我“说得轻巧,你来试试”,作为有三十年教龄的老班主任,我的教训(年轻时候的我曾经多次打学生甚至曾经施计“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与经验(拙著《爱心与教育》中的万同与《心灵写诗》中的陈鑫,都是被我充满民主精神的教育情感与智慧逐步转化的),让我有资格也有底气说——教育离不开智慧,或者说,没有智慧的教育是空洞无力的教育;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心中的民主主义理想和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手中的“兵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而不是我们必须消灭的敌人。

《班主任兵法》完全可以继续读。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本谈教育方法技巧的好书,不然我不会给我校年轻班主任推荐的。只是每次推荐,我都要提醒:“任何教育方法技巧,都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充沛的教育情感作为背景,才会有效。”我想,万玮老师是会同意我这个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