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读后感(虚伪是常态——读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有感)

2024-08-04 11:15:59


今天,读完了60多年前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大作《麦田守望者》,据译者介绍这是一部“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的巨著,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等不妨赞誉之词。我读后并不感觉有多好,只感觉主人公霍尔顿似乎有些“偏执狂”,不但脏话连篇,而且总想让周边的人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毫无掩饰的“赤裸裸”的示人。这种追求纯粹的、不掺假的“真实”在古今中外的大千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如果抱着这种执著的信念在这个世界甚至无法立足,因为虚伪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并且不是新常态,这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真理。

其一,虚伪是社会各阶层的处世之道。大到各国政客竞选国家“一把手”,竞选时显得十分亲民:抱着全身是泥或尘土的穿“开裆裤”的幼童、到敬老院俯身与疾病缠绕的孤寡老人“零距离”接触、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群众的大声质疑,尽管尴尬却面带笑容的回答......其实对这种事这些政客在竞选中早已感到厌烦,但为了这些“乡巴佬”宝贵的一票不得不这样做。有几个蠢得像英国前财政大臣布朗竞选首相,上车后忘记关麦克风就咒骂一名老太太,导致群情哗然,输给了现英国首相卡梅伦;还有的政客在竞选时大放厥词,极力向选民“许愿”,自己上台后如何如何改善群众福利、如何增加就业、如何发展经济等等,上台后脸一变,早已忘记当初视为“亲生父母”为其投票的选民;当然大与小一样,一些地方官员竞选时和“一把手”的做法如出一辙,上台后也忘了本;连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得不学点“虚伪”的本领:见到80多岁,走路已经颤巍巍的老人愣说人家精神矍铄,能活100岁;明显孩子成绩优异是孩子刻苦学习和自己抓的紧的成效,愣说是老师的“功劳”;明显自己在工作上通过努力取得一点成绩,跟领导没有“毛”关系,硬说是领导的英明决策;明显走亲串友自己未吃饭,饿的“前心贴后背”,硬说自己才吃过饭,饱饱的......以上各阶层人,剔除欺骗的行径,就剩下虚伪的成分,但人们为了前途、为了生存、为了蝇头小利,不得不虚伪。至于霍尔顿的真实(或真诚),在现实世界是“乌托邦”。

其二,虚伪是人类生存的“动力”。举一两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个病人得了癌症,并且是晚期,医生告诉了病人的家属,并嘱咐其“保守秘密”,不要告诉病人,病人家属强颜欢笑对病人说你得的是小病,吃吃药、打打针就好了;一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在考试当天母亲出了车祸死亡,亲属害怕影响考生情绪,直至其填报完志愿才告诉这名考生真相。这些都应该叫“善意的谎言”,但用贬义词也应该叫“虚伪”。但如果在病人诊断结果一出来就将这个“死刑判决书”发送给病人,病人肯定活不了那么长;如果考生母亲一出车祸就将这个噩耗告诉考生,考生还会镇定的考试、还会认真的填报志愿吗?还有“望梅止渴”这个典故,曹操的士兵在烈日下长途行军,早已饥渴难耐,如果不是曹操假意说前面有一片梅林,从而使士兵加快了行军步伐,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也许就贻误了战机,成就不了以后一家独大的局面。看样子有时虚伪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霍尔顿小盆友今天讥笑这个虚伪,明天咒骂那个虚伪,这只能说自己幼稚,认不清社会现实,任何时代的愤青只能遭到这个世俗世界的淘汰。

其三,虚伪是一种保护自身的策略。妇女、儿童遇到坏人只有靠虚伪、欺骗才能保护免受或少受伤害;两人发生冲突眼见动武,一方虚伪的示弱,避免了两败俱伤的局面;二战前纳粹德国虚伪的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放松了警惕,导致德国闪电战偷袭苏联的成功......有时虚伪就像天空中的“云层”,厚厚的云层隔离了紫外线,使我们人类免受紫外线的侵扰,避免更多疾病的发生。并且雾里看花具有朦胧感、神秘感,这也具有一定的美感。霍尔顿小盆友不会“换位思考”,体会不到人类生存、处事只艰难,注定其只能活在孤独、痛苦之中,使自己成为异类。

当然,我的看法也许与许多大家、评论家的评论大相径庭,和霍尔顿一样的异类,但我并不认为有何不妥,因为社会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