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人生虽然不快乐,仍能乐观)

2024-08-01 09:15:53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中,为梦想、为家庭、为工作,为那些无关痛痒又无法摆脱的琐事。

01

现在,很多人都实现了“五子”登科,即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孩子,但这并没有真正让他们感觉轻松和满足,他们仍承受着各方面难以尽述的压力,每天都为了生存而忧心重重,拼命挣扎。

试问谁的生活不曾烦恼?谁可以永远开心快乐?烦恼、郁闷、无聊都是人生常态。经验证明,有些事只要你苦苦撑过去,必将变得更加坚强。“挫折”是一所没人报考的大学,但它年年招生,能毕业的,都是强者!

快乐就像是天空中任意漂浮的云彩,看上去似乎近在咫尺,实际上却遥不可及。可是即使如此,人们仍然忍不住以各种方式追求快乐。

这种追求,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还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呢?

02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31岁的钱钟书被困上海,期间完成了《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虽然这篇散文集子写于抗战期间,但又全无沉闷压抑的感觉。

初看上去,书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翻开书中序言,我们恍然大悟。上写:“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这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可见,钱钟书先生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求深求全、主题宏大,但求有感而发、偶有拾得。

正值二三十岁的年纪,钱钟书刻薄起来,那真是一点都不生涩。翻看《写在人生边上》,看先生或写人、或论世,文字幽默深刻、旁征博引。

骂起傲慢的文字学家来,丝毫不留情面,若是苍蝇识字的话,眼孔生得小,眼界也远大不到哪去。说起二流文人弄文学,总觉得他们入行,犹如旧时良家女子做娼妓,实属情非得已,无可奈何。

书中写快乐、写吃饭、写偏见也是信手拈来,笔调轻快。都说是智慧源于日常生活,可是钱钟书又给这智慧加了一点幽默的情趣,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

大概写这本书时,钱钟书也权当苦中作乐,他告诉我们:世界太广漠了,即便我们圆睁双眼,视野还是褊狭的可怜。识字的人,未必不是文盲,因为文盲只是价值盲的一种。处境苦闷,却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你把忍受变成享受,就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了。

人生虽然不快乐,仍能乐观。由外而内看世界,比如外在的工作压力,往往会让人身心疲劳。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由内向外看世界,比如为了梦想而奋斗,则常常信心满满斗志昂扬。

03

本书作者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论博学、论才识,现当代中国史上,又有几个人能超过他。因为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冠以“钱学”。

钱钟书学识渊博、行行精通、见解独到。论文学,他写的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论研究,他的笔记体著作《管锥编》体大思精,考词章、论义理,打通时空、语言、文化和学科壁垒,多有新说创见。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钱钟书在精熟通览基础上,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一方面,他深刻阐发中国文化精神的意蕴价值,另一方面,又准确指出了历史局限和地域局限。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西方人随无知而来的“欧美文化中心论”,所以又被很多网友称之为“民国第一毒舌”。

钱钟书,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给我们带来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记录着他人生中沉闷却又快乐的一段时光。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困惑,遭遇很多的痛苦和不如意。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过多地被生活的浮云遮蔽双眼,向内看自己、向外寻快乐。苦辣酸甜、个中滋味,埋头写在人生边上。

回头翻翻人生这本书,或者深刻、或者丰盈,不都是因为这一切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