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知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全书的内容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记载到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959年)止,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前1362年的重大事件。阅读《资治通鉴》不仅能使人对中国历史有深入的理解,还能以史为鉴,了解治国理政的智慧。
引用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资治通鉴·卷九十八·晋纪二十》)
古句解释:这句话来源于《资治通鉴》中对晋朝若干家族兴衰的描述,讲述了一个家族如果多行善事,就会有更多的幸福和庆典;反之,如果一个家族作恶多端,就会有更多的灾祸。这句话概括了历史上很多家族盛衰的规律,不仅适用于家族,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国家。
启发: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善行和德行是个人、家族甚至国家长久繁盛的基石。在现代社会,这一点同样适用,无论是在个人修养上,还是在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乃至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上,都应该本着积善之道。
引用二:“非无圣人,敢拟於颛顼;非无贤臣,敢效於伊尹。”(《资治通鉴·卷三十四·周纪六》)
古句解释:此话出自于司马光对周代一些政治家和他们所取得成就的评价。意为并不是没有圣人才会敢于与颛顼(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相比肩,也不是没有贤臣才敢于与伊尹(贤臣,周初著名的政治家)相效仿。
启发:司马光借此在《资治通鉴》中提醒读者,历史上的英雄虽伟大,但并非不可超越。他提倡应当有追赶先贤的决心和勇气。对我们来说,历史人物的伟大成就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阅读《资治通鉴》后,最大的感受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仅记录了过去,更指引着未来的方向。我们作为后来者,应当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不仅要学习古人的优点,还要警惕他们的缺陷和错误,以致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有意义的贡献。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周期律”的存在,并在个人的行为选择和国家的治理策略中,做出更加明智和审慎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