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简短(悲悯者,孤勇者)

2024-07-22 12:01:08

起因是一节文学精要课,授课教师为加深我们的理解,特地播放了电影《孔子》。也许是见惯了周润发的赌王形象,开始竟无法入戏,总觉得与心中夫子的形象相去甚远。然而当影片推进至孔子以火攻大破公山不狃后,我又看到了,我看到千年前站在城楼上的夫子了。打斗的声音消失了,我默默地看着,看着他慢慢放下鼓槌,艰难转身,仿佛被抽去全身的气力,看着适才挺立的脊背矮了下去,看着他那望向火海中挣扎的叛军的眼神,悲悯,哀伤……

我知道,我又该读《论语》了。

说实话,无论是课本中的篇目还是闲暇时的消遣,《论语》我已反反复复读过数遍,可每次读完,孔子的形象就像版本更新一样展现出不同的一面。开始时,他是坐在书房给予我谆谆教诲的老夫子;后来,他是富有渊博学识和深刻思想的思想家;及至当下,我更愿意称他为坚守一生的悲悯者,孤勇者。

孔子打量着世界的眼神,想必一直是悲悯的吧。即使打了胜仗,面对人命的消亡还是感到深深的心痛,无论己军还是敌军。心爱的弟子宰予因病睡到日上三竿,他从不加责备,体谅着他的不易,只说“于予与何诛”;面对百姓,他始终勉励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举直错诸枉”,用心感化百姓,承担起对百姓的责任;即使在打猎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从王公百姓至飞禽走兽,他的悲悯之心早已推广至天地之大,孔子宽容、尊重、理解,爱护着大千生灵,创造了儒家代代相传的普世价值。

尽管如此,孔子并不是只会伤春悲秋,终日哀叹的文弱书生。在对道义的追逐路上,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人惧于权势放弃作为时,他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辗转周游列国的路上,颠簸,饥饿,冷热,他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们无法想象他是以何种心情面对一个又一个国家的驱逐,一个又一个弟子的离去,他只是勇毅前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可惜,风起云涌的春秋战国容不下一位理想主义者,即便在多少生死存亡之际都坚持“仁以为己任”的孔子在经历无数碰壁后,也终于明白:凤凰再也不会飞来了,黄河也无法再映出天下大同的图画,而他,只留无尽的叹息。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不过,脱离这淡淡哀伤思绪的我,又感到庆幸,孔子看不到的大同是因为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理想首先要屈从于富国强兵的现实。可如今,我们满怀理想激荡,一个孔子做不到的事,可以交给千千万万个孔子的学生去做。未来大同,吾辈正踌躇,正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