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看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这个假期里我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如果有机会再拜读《战争与和平》,那么,我就完成了列夫托尔斯泰三部曲的阅读计划。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是160年前俄国社会不同层面人们生活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社会现状。一个伟大的作家,就是社会的“第二个政府”,怀揣良知,反思人性,拷问社会,安放灵魂。可以说,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认识俄罗斯。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第二篇巨著。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伏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反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吉娣的爱情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主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两条线索并驾齐驱,作者游走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奢靡颓废的贵族,勤劳贫困的农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实展现俄国在资本主义横冲直撞下人们生活状态。
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妇,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善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伏伦斯基的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却既被剥夺爱子又无法离婚。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贵族社会就冷酷地抛弃了她,扼杀了她这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和自由。与伏沦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卧轨自杀。
列文是一个有良知的,叛逆的贵族阶级代表,他杜绝与上层社会的交际而回到农村去进行土地改革。他是作者的影子 ,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迷茫,思想矛盾都倾注在列文的身上。列文是一个不信教而善良的人,经过一番曲折,终于迎娶了谢尔巴茨基家的三千金吉娣,婚后夫妻恩爱甜蜜。列文在忙于农活时,同时思考生活的意义。他阅读哲学和神学著作,对两者都感到失望。在思考公共福利事业时,他领悟到必须为自己和亲人活下去,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干农活从庄稼汉费多尔的话“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生活”中得到启示:生活的意义在于行善和爱人,信仰上帝,信仰善,就是人唯一的天职。最终,他找到了人生信仰,获得了内心自由和平静。
毕淑敏曾被大学生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她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之确定一个意义。”如今,这是一个颜值当道的时代,很多人追求的都是外在的颜值和虚假的人设,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内心灵魂的成长。美丽的躯壳远远不如一个有趣的灵魂,最美的外表是从内迸发出来的善和真理的信仰,他灌溉的是一个人的灵魂,丰富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就让你不断跟随他去思考和反思这是人生问题,看似颇深沉,实质让你更清醒和有目的的活着,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不要说带给我们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要说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活泼、率真、多疑、敢恨敢爱的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不要说对俄国社会,生活、革命、宗教的惊人描绘和再现,更不用说那连篇累牍的对人生的思考。所有这一切,作者都在字里行间给你一把打开人生幸福的钥匙。
不完美即是完美,这是一个娑婆的世界,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样子。每一个人,在丈量自己的人生路上,千万别丢了魂,失了魄,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