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不掉的经济周期》书中读到了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对于非理性繁荣的研究,想起大概2年多前线上学习过席勒教授在耶鲁大学开设的金融学课程,印象中教授是研究行为金融的专家,因此买来了这本非理性繁荣一读。
席勒擅长于运用数学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投机市场中的价格波动,2013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全书分为六个篇章。首先对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非理性繁荣的现象分别做了介绍,第1章股票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第2章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这两章个人认为是全书的精华,研究的时间跨度大,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范围广泛,充分的揭示了股票与房地产这两个市场存在的非理性繁荣现象。
第一篇——结构因素。包括了第3章——诱发因素: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互联网及其他事件;第4章——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是什么引起了1982-2000年间许多国家股票市场的大幅攀升?作者不满足于传统的比如长期利率这样的解释,他划分了多达十二个有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经济社会金融文化等诸多方面分别予以说明。诱发因素如何通过放大机制最终形成泡沫呢?这更多的就涉及到人的行为。对于原始诱发因素的过激反应是放大的机制,可以称为正反馈(feedback loop),在金融领域被称为蓬齐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庞氏骗局),对于其非线性的复杂反应的研究,产生了混沌理论,即确定会发生,却不能预测到发生的时间及效果的事件。
第二篇——文化因素,包括第5章——新闻媒体,第6章——新时代的经济思想,第7章——新时代与全球泡沫。
新闻媒体这章提醒我们,新闻媒体对我们了解财经情况进而做出投资决策的重大影响力。尤其是当今信息时代,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来源脱离不了传媒起到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意识到这种作用在股票及房地产市场中对于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另外还学到了一种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不同时期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去了解历史事件,包括对标题文章关键词的检索。
第6及7章试图站在自1900开始的历史过程中,以当时的视角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及经济金融的观点及行为,这是席勒教授的擅长,贯穿历史研究具体问题。
第三篇——心理因素,包括第8章——股市的心理定位,第9章——从众行为和思想传染。
股票的价格定位并不是完全可以由基本面决定的,客观的说,人们并不能知道具体的一只股票值多少钱,人们只能去比较,通过比较得出高或低的判断。那么这就涉及到人在心理行为方面对股票的价格定位,进而涉及到大众心理及行为的互相影响情况。
第四篇——理性繁荣的尝试,包括第10章——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第11章——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这一篇实际上是否定了对理性繁荣的尝试,作者先是对理性市场,包括有效市场理论、随机游走理论、价值投资理论等,进行论证后认为,这些理论都不足以解释现在的泡沫及繁荣现象。
作者的观点是由于投资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存在着学习及忘记,使得股市最客观最明显的规律实际上是涨和跌。有一张散点图很有意思,横轴代表市盈率,竖轴代表其后10年的年均收益,图上每一个点代表某一年1月份的标准普尔指数。很明显体现为负相关的关系。
第五篇——采取行动,具体为第12章——自由市场的投机风险。
这一部分是作者的结论分析,是开放式的结论。从投资者自身,从市场利益者约束,从政府职责承担,从货币政策等等诸多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席勒教授呼吁以真实市场面对真实价值,不应该通过严格限制交易来限制泡沫发生,而是应该鼓励更加广泛的交易,从而使得市场机制更为成熟和有效率,唯此方可应对泡沫经济。
整个书读下来多少会有些郁闷,甚至有点悲观。
作者对股票价格修正后进行了长时期统计,分析的结果破除了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认知,比如股票价格长期看会一直保持上涨,比如长时间看股票是表现最好的资产类别,比如股票的涨跌是来源于基本面收益水平的变化等。
文中提到直到1992年美国股票实际价格才回到1966年的水平,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忍受长达26年没有收益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来说太过于漫长了。
另外,文中分析指出,股票价格及波动,并不能证实与上市公司收益水平改善直接相关,并不能认为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对股票价格产生根本影响,并不能得出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必然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以上这些都以事实或统计数据作为依据。
另外,对于长期以来资产定价的主流观点如有效市场理论、随机行走、价值投资等,也很难得到事实和数据统计的完全支撑,也就是说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能被证实的。
读到如此多的质疑,可是又没有得到建设性的思想,难免有些挫败的感觉。不过该书贯彻历史的分析方法,方方面面影响因素的全面考虑,就其分析的过程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