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断断续续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部集子。其中大部分的篇章是鲁迅先生的精品佳作,凝聚了先生毕生心血的文章。一些文章,包括小说、散文等,以前或多或少接触过。今人到中年,再静心阅读,个中滋味大概只有自己懂得。读鲁迅先生之文,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其精神的冷静和对事物是非曲直的正确判断。要知道,他生活与生存的那个年代,距今已相去百年,百年的风云变幻与世道沧桑,无疑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但观其书、阅其文,毕竟可以了然其心迹。我认为,对其人的评判,以及对其文的评判,到底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撑。现在看来,除杂文相对曲折晦涩而外,无论小说或散文,都暗藏作者的人生观点、社会观点还有对未来的预期观点,这些观点是正确的,是从文字展现出来的。
如《一件小事》,通过对社会底层车夫的描摹,在淋漓尽致批判、审视自己的同时,增强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勇气,对呼吁和鼓舞大众起来改造旧世界无疑是有极大的提振力的;再如《狂人日记》,借狂人之眼目,借狂人之心理,深刻揭露了黑暗社会到底是人吃人的罪恶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正义呼喊;《故乡》较熟悉了,高中教科书即有此篇。小说通过对故乡风物的描写,一面心有眷恋,一面又看到斯人、斯物的麻木、自私、守旧等致命的弱点,穿插“闰土”人物,以时间的流转来反映整个社会的沉沦落后,其情绪是悲哀的,但希望并没灭,路就在脚下。《孔乙己》《阿Q正传》以及《白光》,反映人物各不相同,但作者悲天悯人的思想基调潜于其间,正所谓悲剧的社会造就了悲剧的人物,淋漓尽致地鞭挞了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白光》尤其写的冷峻,其笔如刀削斧劈,力透纸背,读来过目难忘。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少的几篇外,几乎鲜有大段的景物描写,但我发现并非作者没有或不善描写景物,而我倒以为取决其心境如何。惯常的印象是冷静而自制甚严的。但《社戏》一篇,所展示的对看戏的急迫以及与乡下小朋友的和谐共处,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童稚情趣的少年,尤其是月夜乘舟看戏途中,对景色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美丽江南的乡间美景,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很有意味。
特别是有关“忆人”方面的篇目,写得客观、真实,像《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刘半农君》《我的第一个师父》《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忆韦素园君》等各有特色,刻画人物不避其短,赞其精神中肯其长,尤其能够反映先生的爱憎,其笔触远远超越了“忆人”所通常的层面,在忆人的同时,更在忧国、忧民,用刀笔呐喊愚惘的民众觉醒起来,救自己、救同胞,建设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