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是由郁龙余教授创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题材小说。受赠《黄道婆》,我禁不住在第一时间拜读。读毕,掩卷遐思,深深地感到郁教授从1970年在北京大学开始在废旧的印地语讲义的背面创作《黄道婆》,至今已经有50多年时间,实属不易。
不可否认,《黄道婆》是“是史非史”的虚构性小说,它具有历史见识和历史精神,具有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一部非常值得读,值得研究的历史小说。郁教授以遵循历史线索为原则,加以理性而夸张的想象,融入地域风情、诗、情歌、谚语、习俗、茶歌、民谣、礼仪、江南美食、生活常识、对联、故事、历史事件、金石之学、纺织技术、工艺技巧,以及元朝的赋税等等的细腻描述,让读者感受到《黄道婆》具有历史的厚度,社会的温度,视野的广度,技巧的难度。
历史的厚度。小说从南宋理宗皇帝淳祐五年开始,链接到元朝初年,横跨二个朝代。作者没有回避历史,歌颂历史,而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小说通过黄道婆的流离颠沛的一生,展现了我国历史的更替,社会的变迁,世事的沧桑,人性的变化,社会的冷暖、人性的善恶以及官场依旧纸醉金迷,底层群众的生活依然艰辛等生活现象。郁教授是一位精通中国历史和印度学的专家学者,小说还以考证历史的技巧,还原旷世奇才苏东坡不顾自己年迈体衰,对海南黎家子弟以诚相待,循循善诱,不但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教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农医历算等,让小说呈现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社会的温度。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一个村庄同样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地域自然有其地方的独特魅力。上海松江人的善良,勤劳,精细、贤惠,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福建人的聪明智慧、爱拼才会赢、善于把握经商时机。海南人的热情,善良,好客、仗义。蒙古人的豁达坦荡、粗旷,忍耐,朴实,以及道家的仁义、和合、智慧、善良。书中还有金祥叔、老渔翁、“百不管”曹福大伯的正直、善良,老奶奶的慈祥、龙公柏通的大气、静月道姑的仁义、船老大的勇敢、婆婆尤氏的歹毒、荣世根的阴毒、林茂广的狠毒无不被作者刻划得淋漓尽致。各地风土人情习俗,如福建泉州墟市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交流,海内外不同物品的流通。海南黎家铜鼓的威严、椰树的摇曳,又展现出作者细致高超的描写技巧。
视野的广度。作者从乌泥泾黄道婆(菊香)出生起笔, 经历苦难的童年,幼时为童养媳,曾因不堪虐待,经由大海逃到福建泉州,终于到达海南流落崖州。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学有所成后,再经由大海瓢泊到广东深圳赤湾,再回到乌泥泾。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创立“乌泥泾”被品牌,让人们知道了品牌的价值所在。同时,郁教授还是一位园林设计师、集市设计师。对乌泥泾集镇的刻画,土地环境,村庄、农作物种植、庭前院后的树木花草布局,花园设计,错落有致的地理环境的结构性描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宽阔视野,高超的驾驭能力。
技巧的难度。小说创作的成功,秘笈就在于细节、构思、想象。是小说,就必须有虚构。特别是历史小说,则要在忠于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适当的夸张、描写,才能使小说精彩动人。黄道婆的人物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书中对她的形象塑造,作者采用反衬手法,如婆婆尤氏的歹毒衬托出黄道婆的善良;林茂广的狠毒衬托出黄道婆的坚强、勇敢、机智;将静月道姑的骨灰送到无锡惠山安葬展现了黄道婆的有情有义;早年在乌泥泾学习绣花,在海南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塑造了黄道婆的心灵手巧。特别是黄道婆不但将自己从乌泥泾学到的纺织技巧传授给黎家姐妹,又将从黎家姐妹那里学到的弹棉花的技术、工具技巧等带回乌泥泾无偿地教授乡亲们,这些情节描写得特别细腻、感人。如;第七节设计浦东的“庙会”,第八节“神仙不再附体”中雷雨交加的场景等等……。同时,作者在每一篇章,都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让读者感觉到身临其境,欲罢不能,既为主人公命运担心,又为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性格而高兴。书中精彩的对话,镜头感、动作感特别强,“对话”情景可能占整个篇幅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可以讲就是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编剧的优秀脚本。
郁教授具有上海人的开朗、稳重、精细、有耐心的性格,待人诚恳和善于沟通。由于他的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他对上海的生活环境有比较深的认识和了解。作为北大学子,他又具有厚重的人文学养。他不忘初心,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1984年毅然南下改革开放先驱城市深圳,他作为深圳高教的先行者、开拓者,他感觉到应该把黄道婆那勤劳、善良的精神在深圳发扬光大。为此,在深圳大学的工作八小时以外,完成了对《黄道婆》44万字的创作和修改。
如果说黄道婆在乌泥泾的生活是一幅“江南风情画”,那黄道婆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就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华夏“千里江山图”。透过黄道婆的成长、迁徙,还让人感受到华夏民族淳朴的民风、坚韧的精神、勤劳与智慧。
拜读《黄道婆》,得到的启迪是与人为善,必有善报。黄道婆的一生,既是颠簸的一生、勤劳的一生、善良的一生、学习的一生,更是创造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人性崇高的一生。
合上拜读完的《黄道婆》,本文作者却“掂记”着另一个价值问题,那就是44万字的“手稿”真迹原作。在当今“提笔忘字”的计算机时代,还有几个人有“手稿”真迹的留存?特别是郁教授花50年时间创作的《黄道婆》填补了深圳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空白。其“手稿”真迹具有文学价值、文字价值、史学价值等多重文化价值。站在文化中国、艺术收藏的角度,“手稿”真迹完全应该进入文史馆、博物馆珍藏,或文交所、拍卖行,获取其更大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