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简短(记录《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2024-07-15 07:15:12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在年前就断断续续地再看,对这本书实在提不起太多的兴趣,理不清书中的时间关系,以及书中又有些不太认识的字,需要查拼音,读起来不像其他书籍那么顺畅,就很慢,眼见就二月底了,给自己制定的新年目标中信誓旦旦的写道“每月必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自己制定的总得实现吧,虽然不喜欢但也得去做,就这样抓着二月的尾巴,总归是走马观花的读完了,就记录一下自己关于这本书的感悟吧。

书中主要是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位人物来展开描述,来佐证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的逻辑不能有效治理国家。为了理清相关时间,找了相关的一个时间轴,如下:


01 万历皇帝——活着的祖宗

万历皇帝十岁登基,他的母亲给他选了一个国家主管兼老师——首辅张居正;一个内廷主管兼“保姆”——大太监冯保,一个外廷,一个内廷,从小受到严格管控,相当于他没有实际的权利,事事不能自己做主,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群臣在立储问题上和他针锋相对,所以,对万历皇帝,黄仁宇在书中给他的定语是活着的祖宗。

在1582年张居正突然逝世使万历皇帝伤心不已,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与郑氏突然陷入爱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和郑氏(淑妃)很相爱,试图册立淑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因为这件事情,万历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文官集体发文章批判万历宠爱淑妃冷落王皇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万历皇帝意识自主权仍然处处遭人约束,在此之后的万历皇帝,在宫中已经觉得越来越无聊,生活空洞且无意义。

所以,从万历十五年起,这位受制于人的皇帝终于向百官诠释了沉默是最大的反抗,开始了长达32年的罢工。自此,也就成为了肉体仍在,而精神早已被埋葬的“活着的祖宗”。


02 张居正——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作为皇帝老师,也是掌握实权的人,万历前十年,在他管控之下,强权力求修改赋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正因为改革使得很多的人利益受损,生前荣誉,出门乘坐32人官轿,煊赫一时;以致于在他死后遭到众人斥责,死后众人斥责,纷纷撇清关系,家产籍没,子弟流放,各种清算,各种诋毁,令人唏嘘。


03 申时行——首辅申时行

比较而言,申时行就温和得多,借鉴张居正的事迹,从中扮演一个调和的角色,结果也无济于事,更因矛盾相杂,被联名抵制,以道德批判。和事佬用在他身上不足为过,“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当了八年的首辅,在他这期间,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太大的突出,但是却很和平,最终因各种原因自己辞职,申时行最后悔的事是未能让皇帝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其实这并不是他的问题,这中间有皇帝本身的问题,还有体制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小小首辅所能掌控的。

04 海瑞——古代的模范官僚

海瑞,历经四朝的著名的清官,海瑞在民间的名声非常好,人们将他称为“海青天”

海瑞固执呆板,按照至善至美的道德教条生活,以个人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却因其性格先被赞扬,后被奚落,即便圣度包容而未被去职,却犹如僵虫,他的一生也算悲哀,终不得志。

05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孤独而又天才的将领戚继光,拥有长远的眼光以及认清那个时代文官的制度,选取了最有利的方式开展了自己的军事计划,甚至还写文章打入文官队伍。可惜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被参劾,被妻子遗弃,最后几年坠入了寂寞和凄凉,一贫如洗,英雄末路。

06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对于这个人物形象,在高中的课本上有说,当时讲的是关于他的思想,看过关于讲李贽的一个历史评说,称为“李怼怼”,他怼很多,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却信奉王阳明心学。

但是,悲哀的是,他虽然信奉佛学和王阳明心学,但思想偏向主观唯心主义,反对客观唯心主义,所以内心难逃迷茫。一生都在探求个人私欲与道德是否兼容。

最后他抛妻别子入佛门,狱中剃刀自刎,两天后才脱离苦海。“七十老翁何所求”,他宁可选择剃刀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向传统思想信仰妥协,足见他对内心的尊崇程度。

终于写完了,对于没啥历史基础的我,要理解和写这篇读后感可太难了,其实不算读后感,写这个就相当于我自己理解书中的情节,再说一句,终于读完了,太难了吧!不过后续还得多读几遍才能理解真正的意思。

记录2022年第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