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古代社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还是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众志成城,还是建国以后的欣欣向荣,安居乐业;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还是新时代的中国新的气象……
作为一名千禧年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我对国家的印象就是现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安居乐业。所以当我从课本里了解晚清时,尽管我总是能很熟练的说出描述它的形容词: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封建落后……但对具体的它(晚清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缺乏一个细致的认识。
直到后来,我读了《老残游记》……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了《老残游记》这本书。中学时我就喜欢看语文辅导书里面的名著导读,里面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名著介绍。我在那里第一次发现了《老残游记》这四个字。当时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当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让我一饱眼福。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的把这四个字遗忘在了记忆深处。直到前不久,学校发放课外书,我无意中一瞥——《老残游记》!顿时,埋在记忆深处的对这本书的介绍瞬间浮现在脑海。我一下子来了兴趣,满心欢喜的挑了本包装还算完好的《老残游记》,头也不回的走向了宿舍。
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的开始看书。渐渐地,我被书中内容吸引,有时甚至连手机也顾不上玩。就这样,我几天就看完了这本《老残游记》(当然,书并不算厚)。
现在我写这篇读后感,就是对书中一些我认为是讽刺谴责的片段进行一些解读,并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当然,受于时间,精力等限制,这篇文章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周到的地方,请各位看官多多包涵。同时,我也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能够因为我这篇文章,引起一些读者的好奇,进而阅读原著的话,那么我想,我这篇文章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我所看的《老残游记》就是这一本
首先,顾名思义,《老残游记》就是一个名字叫做“老残”的人的游记。
通览全书,本书正是以江湖游医老残的行医经历为主线,描述了晚清腐败衰朽的社会现实。
文中老残游历了山东登州府及蓬莱阁,逛过济南府大明湖,历经曹州府,东昌府,齐河县,再到泰山等地,最后甚至还去地府溜了一圈。游历过程中,老残或结识新友,或偶遇老友,倒也常有朋友作伴。这些与朋友们的互动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使得老残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文中对地方风景的描写,也非常仔细生动。鲁迅先生曾称赞道:“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
其次,我们要明白,《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整本书的大方向,那就是:谴责。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几段原文。
老残坐下,看那西面也是这个样子,人已坐满了。仔细看那座上的人,煞是奇怪。男男女女参差乱坐,还不算奇。有穿朝衣朝帽的,有穿蓝布棉袄裤的,还有光脊梁的;也有和尚,也有道士;也有极鲜明的衣服,也有极破烂的衣服,男女皆同。只是穿官服的少,不过一二人,倒是不三不四的人多。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还没有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坐在这里的“穿官服的少”“不三不四的人多”呢?后来坐在老残旁边的一个老翁道破了真相。
那老者道:“凡我们能坐小椅子的,都是善人。”
原来,坐在这小椅子上的都是善人。(这里隐喻了老残也是个善人)这时我们再结合前面的描写,坐在这里的人“穿官服的少”“不三不四的人多”讽刺性极强。间接点明了当时的晚清社会:当官的人利欲熏心,只考虑着自己的利益,有善心的人少之又少。倒是那些被视为社会底层的“不三不四的人”占据了善人的大多数。真是莫大的讽刺。
又有
席上右边上首一个人说道:“玉佐臣要补曹州府了。”……“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宫保赏识非凡。”
然而这样一个受到地方封疆大吏(文中的庄宫保)赏识非凡的官,等到老残赶到其治下的曹州府时,在旅店里听到了当地人对这位玉佐臣玉大人的评价。
玉大人官却是个清官,办案也实在尽力,只是手太辣些,初起还办着几个强盗,后来强盗摸着他脾气,这玉大人倒反做了强盗的兵器了。
为什么当地人说这“玉大人倒反做了强盗的兵器”呢?
原来这位玉大人之前办了一起强盗抢劫于家的案子,可是
谁知因这一拿,强盗结了冤仇
强盗后来再次抢劫,并把赃物放在了先前抢劫过的于家。玉大人没找到强盗,但找到了强盗藏在于家的赃物,还有一些于家用来自保的兵器。玉大人就一定认为于家与强盗有染。最后于家儿媳妇吴氏援救其家人不得,愤而自杀。于家父子三人也在玉大人残酷的站刑下丧生。这样看来,于家虽然得罪了强盗,但没死在强盗手里,反而死在了玉大人手里(尽管他们什么违法事儿都没干)。玉大人无形之中,倒反帮了强盗一把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玉大人倒反做了强盗的兵器”吧。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深深的讽刺:后来那移赃的强盗听说了于家四人死亡,“后悔的了不得”,说
我当初恨他报案,毁了我两个弟兄,所以用个借刀杀人的法子,让他家吃几个月的官事,不怕不毁他一两千吊钱。谁知道就闹的这么厉害,连伤了四条人命!委实我同他家也没有这大的仇隙。
这一段读起来总是有点令人恍惚,一时间竟分不清这玉大人和这强盗究竟谁是官谁是匪。于家得罪了强盗,强盗也不过是想他家吃点官司,破财消灾;而与于家无冤无仇的官府,却因为怀疑于家与强盗有染,害死了于家四条人命……
此外当地还有人因为喝多了骂玉佐臣,被玉佐臣心腹听到并上报官府,最后被玉佐臣处以站刑活活站死了的。等等……这位玉大人的残忍由此可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玉大人在省城的名声居然还不错,庄宫保庄大人竟然还想提携他……不过后来老残给庄宫保写了一封信说明了玉大人的残酷后,庄大人放弃了提携他的想法,但是也没有惩罚玉佐臣。官吏的凶残,官场的黑暗可见一斑。
文中像这样的酷吏还有一个叫刚弼的,我就不细讲了。我觉得他就和这个玉佐臣是一样的人。通过严刑峻法,用犯人甚至于老百姓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成了他们步步高升的台阶。如果他们办案能力较强,不会轻易冤枉好人也就罢了,偏偏他们办案能力一般,整治犯人又极为在行。他们在任期间,多少无辜百姓命丧黄泉……
凡此种种,残酷了揭露了晚清社会的官吏残忍,“吃人”的真实面目。作者通过对这些封建官吏的描写,谴责了当时的酷吏庸臣,也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治之下公平正义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缺点。
此外,文中借妓女翠环之口,讲述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悲哀:翠环家本来也算是个财主。但是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庄宫保想要治理黄河,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废除民埝,退守大堤的方案。为了实现这个方案,他听从幕僚们建议,没有事先通知百姓废除民埝的事。(原话是“可不能叫百姓知道。你想,这堤埝中间五六里宽,六百里长,总有十几万家,一被他们知道了,这几十万人守住民埝,那还废的掉吗?”)就这样,官员们加修了大堤,打了隔堤,就按照计划废了民埝。黄河水就发过来了,翠环所在的村子就被黄河水淹了。翠环的奶奶吓昏了,母亲也哭昏了过去,父亲被水冲跑不见了踪影。所幸后来奶奶,母亲救过来了。但是救过来了就结束了吗?没有。后来翠环妈妈饿的受不了了,把翠环卖给了窑子。但是后来翠环妈连饿带苦还是死了,翠环奶奶也死了,只剩下翠环的弟弟还活着。大水过去,官府征收了小船,开始给难民送馒头,却也是送了几天就不送了。还是有很多人饿死……至于发水时被水冲跑了的,淹死的,那就更多了(老百姓太苦了)………
………………………………
后来老残与朋友上泰山游玩,泰山上的尼姑们接待了他们(正常接待)。那时候的尼姑是像妓女一样可以接客的。其中有一位叫做逸云的尼姑,就接待过朱六爷,苟八爷,牛大爷,马五爷。好一个朱苟牛马(猪狗牛马)。我觉得这也是文章的一个隐喻。
最后,这本书又不全是对晚清社会的讽刺,它也有对善良人性的刻画。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老残和他的朋友黄人瑞。他们两个听了妓女翠环的悲惨遭遇,可怜她即将被鸨子卖给狠人蒯二秃子(原文说“这蒯二秃子出名的利害,一天没有客。就要拿火筷子烙人”)。于是两人凑了三百两银子把翠环给赎了出来。后来老残也就娶了翠环为妻,还教翠环识字呢。
此外,它也借书中人物之口讲述了对儒释道三教的思考,对自然世界的思索,对当时时政的认识等等……
可以说,这本书涉及的知识并不算少。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总是以为它只是在单纯的讽刺着那个腐朽的社会。看完之后发现它也包含看很多作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