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合的最近在读两本书,《呼啸山庄》和《基督山伯爵》。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这两本书的主题有点像。目前呼啸山庄已经读完了,基督山伯爵还在读(基督山伯爵是二刷,上次读是高中时期)。但是感觉两本书的格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呼啸山庄》格局终是小了(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首先先谈谈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全书复仇的主人公就是他,我对他的评价是狭隘并且自私,利己毫不利他。凯瑟琳和林墩的结合伤害了他,或者说虚荣的凯瑟琳对他的评价刺痛了他,然后就带来了复仇的过程,他说自己失去了多么重要的爱情,他多么在乎凯瑟琳,实际上他最爱的是自己,是一名极端利己主义的人。凯瑟琳,林墩和下一代三位孩子的悲剧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回来的一系列动作害死了他自认为最爱的凯瑟琳,骗了林墩妹妹的感情,用自己的亲儿子作为复仇工具,最后导致了他的早逝,暴力改变了凯瑟琳女儿的轨迹。全书的后半段读起来极度压抑,所谓复仇的过程没有一丝美感,没有《基督山伯爵》那样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主人公没有博爱,没有包容,没有放下,只有执念,他的执念还有一个附加的结果,就是他自己的死亡。佛曰: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人生的修行来说,主人公差的远了。
再来说一下凯瑟琳,很多读者认为凯瑟琳比较可恶,认为她虚荣,认为她寡断,导致了这一切后果。但是作者对于凯瑟琳这方面性格的刻画其实是不明显的,第一次她对希思克利夫造成的伤害也许是任何一个身份、阶层有差距的女孩都会说出的话,当然你可以说她违背了自己的良知在说那些话,没有遵循自己的本心,但是致良知是圣贤的事,不能苛求一名十几二十岁的女孩事事致良知。
最后提一下林墩,这一切的一切,他的软弱和寡断也有不可饶恕的责任,他的一生对任何人都是妥协的,一开始对凯瑟琳妥协,后面希思克利夫妥协,最后对女儿妥协,尤其是最后对女儿的妥协,导致了她被囚禁,被暴打,以及后续不幸的生活。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既不是一名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一名合格的父亲。这是我极其不喜欢的人,真正的男人温柔中需要有血性,妥协中需要有原则。
为什么选择了三位大人进行总结,是因为三个孩子的悲剧是大人的所做所为造成的,哈里顿的悲剧完全由希思克利夫造成,甚至让我一度怀疑哈里顿是不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小希思的悲剧完全由他暴虐的父亲造成,顺便提一下,小希思的母亲,凯瑟琳的姑姑,是全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她能够在自己选择错误后,勇敢的选择逃离,能够选择用最恰当的方式面对当下的困境,这一份果敢就让人佩服。小凯瑟琳的悲剧是她父亲、大希思和小希思一起造成。全书都是黑暗,虽然最后小凯瑟琳和哈里顿带来了那么一丝的阳光,但谁又能否认,这是在当前的局面下小凯瑟琳的妥协呢?
这本书不会再二刷了,与我个人的价值观极其不相符。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不要执拗,学会放下。